徐克个人资料导演过的作品电影全集及老婆

2013/11/12 17:08:33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徐克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生于越南西贡市的他,祖籍广东省海丰县,出身自华侨的大家庭,共有16名兄弟姐妹。1966年移居中国香港,后到美国学习电影课程。1977年回港后,在佳艺电视从事编导工作。

    食物,一如片头映出字幕时画面的提示(图X.1),是亦阴亦阳的,是群体生活的中心。徐克运用升降台拍摄的俯瞰镜头,不仅给观众示以观赏菜色的最佳角度(如序幕镜头在一盘又一盘菜色的上空滑过,令人垂涎欲滴),还把人物变成食物(图X.2,X.3)。镜头角度亦把秃头的黄荣比作g.c夜的猴脑主菜,预示他会给打败(图X.4)。该片强调真正美食,是由心而发的。多数角色初时若非把食物视作借口或工具,便是讨厌的东西,只图一己目的,如阿生要移民加拿大,嘉慧欲摆脱父亲限制,黄荣要统占全港酒楼业。厨艺大师廖杰纵仍刀法如神,但已没法尝到食物的味道。比赛把各人都唤醒过来,重新发现食物在爱情与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到了尾声,嘉慧变成父亲酒楼的大厨,正随手为烧猪插上生日蜡烛。较早前,廖杰开始回复昔日身手时,爱人为他做饭。她因工作紧张,食而不知其味,故希望丈夫复元后,她能重新享受食物乐趣。他为此把一口猪肉放到她饭碗,她沉吟说:“我已经不吃肉,改吃素了”,然后把猪肉吃掉。
    图X.1《满汉全席》:映出片头字幕时的高空俯瞰角度……
    图X.2 ……镜头角度预示将会把人与食物连系起来。
    图X.3《满汉全席》:升降机把嘉慧的面部倒转,她正在装饰盘子。
    图X.4 镜头将黄荣比作一头猴子。
    图X.5 《满汉全席》最后一镜:徐克(图中红圈处)率领幕前幕后工作人员,给观众拜年。
    {注}此乃贺岁喜剧片,所以不会像《上海之夜》与《刀马旦》那样,以苦乐参半的别离收场。食物把所有中国人牵引在一起:师傅廖杰的战友来自北京,廖杰住在广州,嘉慧与阿生则是彻头彻尾的香港人,阿生后来亦决定不再移民。一如片名《满汉全席》所示,结局大排筵席兴高采烈。尾声中,一众宾客不耐久候,都挤到厨房大显身手(做的是“中国筵席”{《满汉全席》的英文片名是《The Chinese Feast》,意即“中国筵席”。作者以片名喻徐克的电影作法。原书本章亦以“A Chinese Feast”为名。——译者注})。他们在饭桌安顿下来后,阿生举杯祝酒的场面了包罗了整队摄制人员,他们然后转身,举杯面向观众(图X.5)。徐克那些最佳的作品,把香港电影变成中国筵席,本土娱乐传统做调味料,再添加艺术家实事求是的精力及驰骋的想像力。
    1、见Tony Rayns:“Hard Bolled”,Sight and Sound 2,no.4(August 1992),页20。
    2、见李焯桃:“从徐克到香港电影的西方反应”,《淋漓影像馆——引玉篇》(香港:次文化堂,1996),页89。
    3、欲进一步了解徐克的工作方式,可参考以下资料:“‘My Boss’Tsui Hark”,HK Orient Extreme Cinema no.2 (April 1977),页62-63;Tsui Hark:“Pour une nouvelle culture chinoise”,同上,no.3 (July 1997),页68-72。有关徐克在好莱坞的经历,可参阅Steven de Souza:“Knock Off ”,Fade In (Summer 1998)k,页80-85;Tsui Hark:“Retour d’exil ”,Made in China,Cahiers du cinema special issue,1999,页32-35。
    4、见Beth Accomando:“Army of Harkness”,Giant Robot no.8 (1997),页30。
    5、同上,页29。
    6、见Tony Rayns:“Die Bian (The Butterfly Murders)”,Monthly Film Bulletin no.603 (April 1984),页114。
    7、见Lawrence Chua:“Separation Anxiety”,Village Voice,10 April 1990,页74。
    8、见Pat Aufderheide:“Dynamic Duo”,Film Comment 24,no.3 (May-June 1988),页44-45,Nansun Shi:“Profession:productrice”,Made in China,Cahiers du cinema special issue,1999,页19。
    9、引述自Accomando:“Army of Harkness”,页29。
    10、访问陈嘉上,1996年11月23日。
    11、见Stephen teo:Hong Kong Cinema:The Extra Dimensions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7),页162。
    12、见Ange Hwang:“The Ireesistible:Hong Kong Movie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Series”,Asian Cinema 10,no.1(Fall 1998),页10-23;亦见Laurent Courtiad的访问:“Wong Fei-hung par Tsui Hark”,HK Orient Extreme Cinema no.6(March 1998),页40-47及95。
    13、引述自Accomando:“Army of Harkness”,页29。
    14、见Ralph Umard:“Interview Tsui Hark”,Film ohne Grenzen:Das Neue Hongkong Kino (Lappersdorf:Kerschensteiner Verlag,1996),页40。
    本文摘录自《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一书第五章
    海南出版社出版
著:大卫·波德威尔 David Bordwell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电影学者。他对香港电影情有独钟,到香港多次    调查研究后再以其深厚学养写成此书,对香港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国际影坛的贡    献分析入微。
    译:何慧玲
    曾任报馆及香港电影节编辑及翻译,现职自由人。
    编:李焯桃
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有《八十年代香港    电影笔记》,《观逆集》及《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

上5页上一页678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