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2024/12/18 4:21:25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止戈为武”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感情。

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止戈为武”出自《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01.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尚武的推崇。

“ 兵者,国之大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国与国之间侵略常有、战事频发,经常性比武,所以古代君王推崇武力就不在话下。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靠武力征服,必须靠武力保护和发展,所以一时间“尚武”蔚然成风。很多较为开化的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也大力发展武力,保护城池。

02.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庄王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割据,互相残杀的时代。各国百姓因为战事而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一些国家为了割据一方,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其结果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然而,历代以来还有一些比较开化开明的君主,认识到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也深刻知道“大兵过后必有灾年”的道理,所以以德治国,武力旨在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做法,深得百姓爱戴和期盼。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楚庄王便是其中之一。

03.“止戈为武”,和平开化。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武力,一个国家发展也离不开武力。然而,武力并不是侵犯,更不是残害,而是保护。“止戈为武”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战争平息,追求和平。但是当大国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在和平解决无望的时候,肯定要以武力解决,这是毫无疑问的。和平年代,我们要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考虑百姓福祉,一旦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正所谓草木皆兵,他们肯定也会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武可以会友但切不可以武侵略。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是武力的体现,而是和平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