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2024/10/20 7:19:52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1.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2.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由于学生在上述几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在学习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教学就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对学生的引导要看似无心, 实则有意。与教师交往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独立人格的自主性, 体验到他(她) 与教师结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的关怀意识, 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还可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自身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教育信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良品质,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 富有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 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交往中, 教师还要善于展现人格魅力,“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