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体结局的如何 小编为你揭秘

2015/9/9 21:01:58 作者:W1-liang… 来源:yxlady
《三体》的结局很突兀,关于维度,死域,宇宙广播的想象很难理解,时间之外等等,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三体结局是什么 ,三体小说最终结局?下面小编为你揭秘。

然后,程心跟关一帆坐的飞船遇上了黑域,时间一下子过去了几千万年,除了他们两人,其他人类不知死活了。

再往后,就是宇宙末日了,等候宇宙重生。
这些生死存亡的选择其实可归于一个选择:人性还是生存?而作为起点(“文革”)与终点(宇宙)之间的连结,刘慈欣也一直在进行着道德追问:“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于是,刘慈欣纠结于两个向度的道德上:黑暗宇宙的零道德,和人性的道德。人类一次又一次地从绝境中重生,但最终依旧毁灭在歌者那轻描淡写的清理中(“给我一块二向箔,清理用”)。是啊,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黑暗宇宙是无情的,冷冰冰看不到一丝光明。刘慈欣曾经非常强悍地表示:“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律不以为然。”宇宙如同茫茫沙漠,生命多如沙砾,为何人类这颗沙子要如此特殊?虽然人类的内在世界同外在宇宙一样无限,但刘慈欣显然对此没多大兴趣,他认为那是“自恋”的主流文学的任务。隐隐约约中,刘慈欣对人性悲观而厌弃。
“黑暗森林法则”体现了刘慈欣那“人为宇宙立法”的勃勃雄心,其中体现了冷酷而又冷静的理性——这便是科学精神。《三体》中的强者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如叶文洁、罗辑、章北海、维德,他们不同程度地引着人类向黑暗森林深处走去,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同归于尽。只有这种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才能克服道德教条所导致的人类软骨病。
然而,尼采曾经说过:“与魔鬼搏斗的人千万小心自己在搏斗中变成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在对人性的否定中,刘慈欣却慢慢的开始摇摆不定,最终逐渐走向了虚无主义。于是,面对内在宇宙时,刘慈欣徘徊于两级之间。他无法安置人性与“宇宙道德”,而甚至连物理学在黑暗的宇宙中也不复存在,人类只能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又何止人类,整个宇宙历史就是宇宙不断死亡的过程,黑暗森林最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鱼死网破。所有的大海都会干涸,所有的鱼儿也都会死去。
他的矛盾和虚无感与其说是对人类未来前景的预见,不如说是对人类现状的悲观。未来人不过是现在人某些特质的放大版。黑暗森林法则中,第一法则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法则是“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里隐含一个前提,即不同文明所需要的生存资源是相同的。但是在宇宙中,生命形态之多样性可能超出我们认知,或者微小如夸克,或者宏大如星云,或者碳基,或者硅基。而即便是相距“仅仅”四光年的人类与三体之间,彼此形态差异亦是十分巨大。我们没有理由推断他们在生存资源需求上的一致。刘慈欣却以此为公理推导黑暗森林法则,未免失之武断。这两项公理,说白了就是人类战争的起因,而猜疑链则是对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无法沟通的极端化想象。当囚徒困境放大至宇宙尺度时,我们不免被深深地震撼了,既是为刘慈欣包揽宇宙的想象,也为人类本身的黑暗。
这些不足的出现,并非因为刘慈欣想象力枯竭,而是因为他执着于二元化的认知图景,试图以近乎图解的方式表现生命与死亡,和平与战争,爱与背叛,希望与绝望。如此,在浩瀚的星空与心灵之间,必然留下巨大的裂痕。他嘲笑百年后柔弱的新人,嘲笑乌合之众的民众,嘲笑道德教条;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切讴歌田园生活的淳朴美好,又以崇高的悲剧感描绘了人类最后的墓碑。虽然刘慈欣一再表示唯有科学主义是人类能够把握的生存方式,但其作品中又处处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出他的古典人文主义关怀。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