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夕中国风 名人访谈录之林夕

2015/8/25 22:39:51 作者:O2-shili… 来源:伊秀娱乐网
身为香港著名词人,早已写道“我怕太早把人生看通透”的他。却已是位看通看透人生世事的修行者。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的他,喜欢谈中国新诗,诉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慕。

身为香港著名词人,虽然林夕在歌词中早已写道“我怕太早把人生看通透”,但今日的他在外人看来,却已然是位看通看透看淡人生世事的修行者。这个冬天,林夕携其在大陆推出的第一部散文集《原来你非不快乐》来到上海。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的他,更愿意谈谈中国新诗,聊聊苏东坡,诉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慕。

据说您在香港大学文学院读书时,曾颇花心力钻研中国新诗,能跟我们谈谈这段经历吗?
林夕:这个影响太大了。因为那时的我的阅读口味是很偏执的,读了台湾和内地的大量的文学作品,但主要是美文,而且是很沉迷其中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初的自己其实对很多作品的真意或者说真谛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咀嚼,就急着想把歌词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写,好像这就是我的使命。现在看来真是极为幼稚的,很盲目的。好多歌词是“先曲后词”,如今在我眼里,好的歌词是要将词与歌曲的旋律好好配合的,又或者说整个音乐的设计要跟你的旋律的企图进行一个完美的结合。如果写得好的话,即使摆脱旋律,独立地来看词,它本身也能是个非常好的独立完整的作品。
但是最初的我,因为受到中国新诗的影响,对于押韵和格律是有点不以为然的。加上当时年轻,有点叛逆,常常想,为什么非要押韵呢?不押韵又会怎样呢?你看,当初很多新诗的作品都不常押韵的。但后来的我逐渐觉得押韵格律,让词读上去有节奏感,不仅是歌曲商业上的需要,而是文字的确需要和歌曲旋律配合起来。这个真的是有道理的。

那时读新诗,往往觉得新诗的逻辑是很跳脱的。诸如夸张和黏连法是常用的技巧,像“你的脸很耶稣”、“我的人生很希腊”这类的。但这其实要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才能做。你看,古代的唐诗宋词,不管怎么写,每首作品总有一个“文眼”在。新诗就不总是有这样“文眼”。有时对新诗来说,可能最记得住的部分反倒是那些最不容易让人记得的部分。 那您比较喜欢哪位中国新诗诗人与作品?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