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佚事
慧眼“识”姜昆
虽然马季只比姜昆大15岁,但是在姜昆还在读小学的时候,马季就是他心中的偶像,也就从那时开始,他也就有了长大后成为一名相声演员的愿望。1968年姜昆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而从北京到了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兵团俱乐部里看了中央广播文工团郝爱民、李文华说的相声,且从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又一次领略了相声的魅力。于是回到驻地后,激情难抑的他便开始写起了相声。后来他写的相声《林海红鹰》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就凭这个节目,马季一眼看中了他,且视他为难得的千里马。
1976年岁末一个寒冷的夜晚11时许,突然有个警察敲响了姜昆在北大荒的房门,那个警察告诉他说,有一个人想见见他。当他刨根问底地问想见自己的那个人是谁时,警察却对他卖起了关子。当他随警察来到一座小楼前,上了楼,推开门后,顿时惊得呆住了:屋里坐着的那个想见他的人竟然是他的偶像——著名相声演员马季。
原来,马季去大庆演出路过北大荒时,想到姜昆是个难得的人才,因而特地想与姜昆见上一面,想问问姜昆是否愿意调到他所在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去说相声。
听了从偶像口中说出来的天大的喜讯,姜昆激动得一口气说了好几个“愿意”,把大伙都逗乐了。然而,当马季对兵团领导提出想调姜昆去北京时,兵团领导却不同意放走姜昆。在这种情况下,马季一行只得为兵团演了一场又一场,而每演一场之后,马季都会向兵团领导提一次调姜昆的事。事后,马季曾对姜昆说:“小姜,为了你这么个人,我和老唐的嗓子在兵团里都演‘横’啦!”
马季与徒弟(姜昆、赵炎)
就这样费尽了周折,姜昆才最终被马季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并被马季收为弟子。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差一个月满二十六周岁、风华正茂的姜昆便下决心,要做一名像马季一样出色的相声演员,用艺术去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在姜昆27岁时,马季带着他深入生活四处演出,并手把手地教他写相声,从而让姜昆一步步地在相声界成长起来,直到成为著名相声演员,之后,在他们近30年的交往生涯中,姜昆与老师兼伯乐的马季之间亦师亦友。
一次演出改变一生
马季小时候是上海宏德织造厂的学徒,伺候师傅吃饭、睡觉,是马季每天的主要工作。 马季很早就喜欢上了相声,并且渐渐展露出相声艺术的天赋。1953年,马季正式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当上了一名卖书员,每月27元钱的工资和工人阶级的称号,已经让当时的马季欣喜若狂。
每逢周末工会的联欢活动,马季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1956年,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在北京举办,22岁的马季并没有意识到他在这次汇演中的一场表演将会改变他的一生。
马季说:“1956年是我人生转折最关键的一年,当时被伯乐看上了。先是刘宝瑞老师,他说,‘你干专业吧,我看你挺有前途,我教你’。可是这时呢,侯宝林先生也发现我了。一次休息的时候他把我叫来了,问:‘认识我吗?’我说我认识您,可我不敢跟您说话。他说,‘你学相声吧,我教给你。’这样,我就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
“忘词”
1959年、1963年期间,马季所在的中国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一些小段子,主要有《画像》、《跳大神》、《黑斑病》等。秘书交待说:主要是让主席在休息之余,逗个乐就行,开心就好。
一次,马季与恩师侯宝林同台为毛主席演出《卖布头》。由于是近距离地、面对面地对着主席,一份莫名的紧张和激动油然而生,马季差点忘词了,他甚至分不出段子里的“软布头”、“硬布头”的唱头,连续重复了好几个回合,最后还是把软调给唱成硬调了。也多亏主席对这个唱段不怎么熟悉,竟让马季给蒙混过关了。后来,马季每每谈及此事,总是感叹不已。
改名
马季原来叫马树槐,改这个名,还是侯宝林的主意。“我是1957年改的名,侯先生说,你这个马树槐呀,绕嘴。做个演员,应该名字起得响亮一点,这样人家容易记住,另外笔画要少一点。那时候,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现成的,我说就用这个得了,大家都知道啊,借人家点仙气。侯先生一听,说,好,这个行。”
1956年第一次演出
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当年7月在唐山市作了第一次演出,演出相声《都不怨谁》、《对春联》。他的处女作是1956年写的《打篮球》。
创作相声一百多段
此后,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段,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