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志文:演员的工作就是创造精确(附图)

2012/4/28 15:27:34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1994年12月15日,大陆演艺界“梦舟”篮球队与台湾演艺界“梦幻”篮球队在北京举行义赛,为希望工程募捐。人物周刊:跟你合作过的导演说,你的演戏跟做人有挺大的关系,因为王志文首先是这样一个人,才是这样一个演员。

2008年4月26日,王志文(右)受邀做陈奕迅上海演唱会的嘉宾

王志文(黎晓亮)

电影《和你在一起》剧照,唐韵(左)、王志文

  1994年12月15日,大陆演艺界“梦舟”篮球队与台湾演艺界“梦幻”篮球队在北京举行义赛,为希望工程募捐。王志文基本上是板凳队员

王志文(黎晓亮)

2008年4月26日,王志文(右)受邀做陈奕迅上海演唱会的嘉宾

2008年4月26日,王志文(右)受邀做陈奕迅上海演唱会的嘉宾

电影《和你在一起》剧照,唐韵(左)、王志文

  人物周刊:拍戏过程中,你能感觉到你的态度对周围的辐射么?

  王志文:当然。现在二十五六岁的这些孩子,在他们十七八岁的时候选择了这个行业。他们跟我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会问:你怎么维持自己?我说,想想当初考进电影学院或者戏剧学院你想的是什么,你不用参照我,就回到你自己的初衷好了。他们很受益于这种方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力量,他们可以那样去想问题了。

  人物周刊:你刚上电影学院时的初衷是什么?

  王志文:热爱。因为热爱产生了一种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热爱。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义无反顾。通常我只要认准一件事儿,会矢志不渝,从心出发。这里(指着心脏的位置),这里会给我最好的指示。

  当时没有一个人看好我能做演员,包括我的大学老师。我就觉得有问题:如果我不会表演,我怎么能去教授学生?说这是理论的,这是实践的,这两个部分怎么会被割裂开来?这个不同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它是要操作的。所以我说这是处于某一个阶段的结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身是个很好的演员,所以他能成为很好的指引者。我的老师们都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儿来的,但他们仅仅是传承者而不是实践者,这让我不能理解。所以我想先做一个实践者,如果还有时间和兴趣,再去做一个传承者。

  也因为这个悖论,后来碰到问题的时候我总告诫自己:大部分断言、结论都是阶段性的,它当然可以参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得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物周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这两个体系,哪个被影视表演用得更多一点?

  王志文:当我们更需要理性思维的时候,可能就得用布莱希特体系。老姜(姜文)用布莱希特比较多,他经常会抽离出来,这是他的思想、风格决定的。我觉得现在哪个体系都用得不纯粹,首先你态度不端正,所以用什么方法都觉着不对,甚至都谈不上。

  人物周刊:你的表演方法,会不会也有辐射功能?

  王志文:会。等我活儿完了,他们就能感觉到,有一种简单的、不那么轰轰烈烈的东西。这是一种力量。

  影视的本质是创造精确

  人物周刊:看你作品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你在不同戏里相似处境下的表演拿来比较,比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候觉得它们是同一的,有时候又有细微的差别,这里头的分寸和火候,怎么把握?

  王志文:这是一个化学的东西,我没有办法跟你描述,它都是从心里出来的。如果你心不在,什么都不在。

  人物周刊: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心在了,力气没到?

  王志文: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有。在那一刻你就觉得,都不对。这就是你专业不专业的问题,我说的职业化就这意思。说这人两天没睡觉了(为某段戏),这用两天不睡么?不5分钟就搞定的事儿嘛。你不职业,就没法事半功倍地把问题解决。一个优秀的职业演员,能用合适的时间办合适的事情,就是精确——不需要更多,但也不能再少。比方拍一个镜头,需要5分钟准备,说能不能快点儿?5秒钟?那不行,没法演。

  还有,这个行业的确存在合作的问题。环境啊,味道啊,你看到的都得精确,边上如果都不对的话,你不能相信这是真的。这个工作其实就在创造精确,比谁更精确,它的实质就在这儿。一个剧本拿来谁都可以拍,一个角色谁都可以演,但有人说,哎,就得他演才对,或者说我现在看到的就得是这样才对。那样也未必就不对,但就是靠一种力量让这样变得最对。

  人物周刊:好演员常常有许多点子,我理解为创造力。比方说,你在《男人四十》中建议孙松剃个光头;周韵在《十月围城》里演的阿纯是个瘸子,姜文跟她说你千万别去演,一演就假了,教她在一只鞋子里面放上一个跟,这样走起来就一高一低了。这些点子怎么来的?

  王志文:我也不知道。好像坐那儿一看就应该是这样,那就试试吧。读过剧本,了解了角色,对孙松我也比较了解(同班同学),那么问到我,我就告诉你我的想法是什么。

  人物周刊:什么叫本色表演?是不是演自己就行了,演起来不费力?

  王志文:没有这种事儿。一般人来找你演之前,已经考虑到某种气质上的接近。演毛泽东,人不来找我吧;演一个二百多斤的相扑运动员,人也不会来找我。说不行,非得给你催到二百来斤,做一个跟自然较劲的事儿,不至于吧。要说因为气质相近,就可以躺着演了,我觉得这比气质距离远更危险。再一个,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可能性,演员可能延展出去的空间超出你的想象。我跟每个角色都近,演完了就更近。我要考虑的是表达的方式,我要控制的是一个角色在各方面的度是什么,它们累积起来,就是观众接收的形象。所谓表演,给的就是这个度。电影和电视剧的时间当量不一样,所以给出的人物的度/浓度也不一样。

  人物周刊:你怎么让表演不过?

  王志文:从来不去想过与不过。只要感受力到了,不会过。当你不能界定你的接收者,你只能从心里发出一个标准:你的度、你的精确性。

  但“堵车”会有,每部戏都会有,几天就会发生一次——写的跟你想的不一样,合理不了了,想不下去了,那就用各种方式找途径,跟开车一样,中环堵上了走外环,目的地是一样的。等过了,也会琢磨,说也许走第三条道更好(没准演出来更糟糕)。但限于种种因素,比方天黑前要拍完,现场往往不容你细细琢磨。

  像刚才你提到的严守一怎么会对经历复杂的伍月产生感情。如果是王志文写,他不会有伍月,会把她拿掉。但人物的合理性、结构上的衔接,都不是我确立的,既然编剧已经设定了这些,我要做的就是在阅读剧本的时候找到那个让人物关系合理的点——(第一次去伍月家)看到照片,说这是你奶奶?这是我妈。好了,所有的悲都出来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退一步,即使有时候我没能理解,但作为一个职业演员,我也必须让角色在那一刻煞有介事。

  人物周刊:但严守一那样一个周全、缜密的人,有可能吗?

  王志文:太有可能了。老虎伍兹在打球的时候也是缜密的,但他怎么可能出那么一档子事?(指2009年底因一次车祸牵引出十几位***的事件)这么大一天王,怎么会折在这件事上?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人是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缜密、都滴水不漏的,这就是人性。这场戏以及后来严守一和伍月关系的走向是很严守一的,他折就折在这地方,他想装自己(装成披着羊皮的狼),但他装不好(其实是披着狼皮的羊),因为他太仁了——严守一这个人物是从这儿出来的。所以后来刘震云也挺喜欢,他说,你真是把我当初写这个人物的意思做出来了。

  表演是做,不是说

  人物周刊:拍《风声》的时候,周迅挺留意你的表演,她说你重拍的每一条都有小小的不同,是可以学习的。

  王志文:她可能指表演的灵动吧。当年有老师说,Humphrey Bogart,就是《北非谍影》、《卡萨布兰卡》那个男主角,拍10条都是一模一样的,是值得学习的。我说无论从物理、还是生理的角度,他都做不到;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个时间是重合的——只能说明观者的感受力没到。表演是可以被复制的吗?能被复制的那是机器,不叫活生生地活着。

  人物周刊:我这儿有一篇《实验、生活、表演》,1988年你的毕业论文,多少让外行体会一点儿表演系4年学了些什么。心理学、相对论、控制论、信息论……这叫科学文艺思潮——演戏也成一门科学了。

  王志文:论文是你不写就没法毕业的这么一个东西。我是在截止日的前两天,把各种看过的、没看过的理论书拿来,做了一个很玄乎的标题,通篇“以为这是表演”,其实这叫扯淡。千万别拿去读,它跟表演一点关系没有。

  人物周刊:可这里头讲罗伯特·德尼罗怎么为演《愤怒的公牛》练了一年拳击、增肥52磅;田中角代为演好一老妇,拔去所有牙齿……“演员跟角色进行最大限度统一”等等,我以为是被你吸收了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