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调查:跨国追踪《熊猫总动员》 欧洲3D动画探秘

2010/8/27 0:33:17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熊猫总动员》制片人陈晓翔认为,如果全用中国票房回收成本压力太大,现在应该走出去,寻找更广泛的伙伴,比如,欧洲。《熊猫总动员》采用二维手绘形象,加入透视3D技术,用新的完全立体效果来做熊猫题材的3D动画片。

《熊猫总动员》主角潘迪形象图

《熊猫总动员》主角潘迪形象图

  【叁】 开发·新的技术 二维与3D结合

  一。传统手绘动画势微 只因2D已死?

  《熊猫总动员》采用二维手绘形象,加入透视3D技术,用新的完全立体效果来做熊猫题材的3D动画片。用制片人陈晓翔的话说:“它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这种给观众带来的体验,身临其境,我们达到的效果,整个场景会在你的座位里头,这种美妙感觉,再加上故事的感动,这种互动性,是之前没有体验过的。这种制作方法与3D技术,之前还没有做过。“

  《阿凡达》掀起3D热潮,但在这之后,3D技术在真人和动画领域的发展并未随之成熟,出现了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和《诸神之战》等,依靠在后期制作中转换的所谓“伪3D”影片,制作时间短、技术不到位、色彩饱和度低,3D质量相对粗糙。陈晓翔介绍说,“《阿凡达》之后这么多3D电影跟进,实际都是一个噱头,突然起来,突然下去,3D效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是不可能做出来。再加上故事不行,本身达不到3D效果。除了《阿凡达》,还没有看到真正的3D电影。真人电影要一层层抠是非常难的,目前所有2D转3D,只能抠前两层。”

  此外,之所以没有3D影片采用“二维形象+3D场景”这种制作方式,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好莱坞认为2D已死。近年来,好莱坞迪斯尼都开始做CGI(即计算机合成图像/电脑三维动画)电影,实际上2D是可以做立体效果电影。对于2D已死的说法,美国导演格里格·瓦林认为这是迪斯尼在推卸责任,“这个观念不是观众和普通从业人员的,而是一些好莱坞公司高层臆想出来的产物。比如迪斯尼,以前生产《狮子王》这样的电影都很成功,后来的《亚特兰蒂斯》就不太成功,类似这样几部不成功的片子之后,他就开始总结什么地方出问题,当然不会说自己出问题,就把原因推到2D绘画技术上,说肯定是这个毛病。我也问过皮克斯相关人员,他们就觉得绝对不是这个问题,不管3D,还是2D,只要有成功打动人心的故事,有正确的执行的团队,就一定会成功的。迪斯尼后来生产的电影抛弃了重要的价值观,没有了从心灵出发、打动人心的故事,太过注重场面、戏剧冲突。”陈晓翔则认为,《熊猫总动员》会证明2D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未来3D电影的一个方向。

《熊猫总动员》3D效果解析图

《熊猫总动员》3D效果解析图

  二。为什么要做二维形象+3D场景?

  1.CGI制作3D形象太过生硬呆板

  “用CGI技术制作3D形象,要照顾到人物的每个角度,这样一来难免显得比较冷,可能在欣赏的时候,柔美、可爱程度会稍逊于二维形象,尤其是做熊猫,形象是否可爱对于影片的成功与否相当关键。”德国制片人米歇尔·勋曼在与整个创作团队研究后,大家达成一致,用新的完全立体效果来做熊猫。“熊猫应该是可爱的、富有同情心的、让人喜欢的形象,我觉得用CGI这种技术做是不合适的,用传统手法来做,是不是更深入人心?所以就冒这个险。毕竟之前也有这种类型的经典动画片成功的例子,譬如迪斯尼之前也有《森林王子》。由于对CGI技术感觉有损动画片形象的考虑,就跟陈晓翔探讨怎么做这种事情,过程中又想到,既然是3D效果,为什么不做一个彻底的3D立体效果的东西?又可以保持手绘带来的可爱,所有丰富的表情,这不是CGI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做带着爱心,带着善良,带着幽默,有层次感的动画片。”

  2.迪斯尼二维画师手绘憨态熊猫

  欧洲人画动画有一个好处,原画就是分离的,这为后期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对于负责这次《熊猫总动员》手工绘画的西班牙普约尔兄弟兄弟来说,他们的本事远远不止原画分离那么简单。西班牙兄弟是迪斯尼在欧洲最著名的画师,创意和形象设计方面由哥哥负责,弟弟负责营销组织方面。绘制出憨态可掬的熊猫,在西班牙兄弟看来并非难事,“迪斯尼和梦工厂的绘画是严格区分的,谁负责哪一块,一个人只能干这个,其他人都看着。我的优势是,从头到尾熟悉每个过程。这样会把更好的创意,运用到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一直为迪斯尼工作,知道他们的风格,也知道他们的缺陷,现在做熊猫这个形象,创作方式风格特别适合用在熊猫身上,要用迪斯尼风格的风格表现它。”

伊秀娱乐对话比利时乌多兄弟,他们负责《熊猫总动员》的3D合成

伊秀娱乐对话比利时乌多兄弟,他们负责《熊猫总动员》的3D合成

  3.手工分层技术制造3D透视效果

  动画片做成3D本来就有难度,即便是原画本身是分离的,对每一帧画面分层都进行处理,将手工绘画变成3D,把光和色彩更好的体现出来,真正做成景深3D立体效果的电影,也基本上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在比利时兄弟创造性的技术之下,手工分层制造3D透视效果成为了现实。“《熊猫总动员》的做法跟通常CGI做法不一样,注重透视效果,来达到整个立体感觉。通过手工来分层,非常困难。一张画面的每一层都达到立体效果,除非用这个技术。背景画面有六百多张,给每个背景和画面增加五到十层,每一张画面再做五到十层的分离,一个画面的透视效果。每一层都单独做,竹子是竹子,石头是石头。每张画都是左右眼,等于两张。画完之后,就由导演定镜头视角。1700多个镜头,每一秒钟的,编程合在一起,才是一帧动画。总体的背景画面,水的效果跟形象匹配起来,表现水的每一帧都要细化出来,水在动画片中是最难做的。现有的动画软件,加进和改造了很多自己的工具和做法,变成了从3D效果、水墨跟踪、色彩跟踪等多种效果的软件。我们专门开发了工具,利用左右眼的原理,把整个形象的画面通过不同的处理,达到效果。”

  伊秀娱乐:你们制作影片的工作方式与好莱坞有何不同?优势何在?

  乌多兄弟:“好莱坞都是大公司,大工作室,大投资,大的队伍,这些工作都属于流水线作用,扼制艺术家创造力。我们的工作方式,想保持艺术家的灵性和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和技术的沟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创作上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而不像好莱坞,那样就变成图片制造机了。我们在技术上的光影效果,是《熊猫总动员》这部电影的最大优势。”

  伊秀娱乐:你们是什么方法完成《熊猫总动员》这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的?

  乌多兄弟:“在欧洲做电影很贵,必须想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发展软件是一个方法。如何做好这部3D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把2D形象做成3D效果以前几乎是没有的,没有这个专门技术,我们自己没有,市场也没有。为了《熊猫总动员》,我们创造了一个革命性的技术,专门设计现在的软件,实际上细节部分原来是有的,但在这套软件合成起来之后,变成专门为《熊猫总动员》做的软件。我们自己做电影,熟悉所有软件,把软件优势部分结合起来,没有新的东西,但有新的想法。实际是为艺术家创造的工具,在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河马)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