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总动员》剧照
对话:魏君子 撰稿:河马
中国电影这几年市道大好,但竞争也异常惨烈,尤其好莱坞攻势日猛,各路大片成本也水涨船高,如何提升品质,保证回收,也是当下难题。《熊猫总动员》制片人陈晓翔认为,如果全用中国票房回收成本压力太大,现在应该走出去,寻找更广泛的伙伴,比如,欧洲。
欧洲与好莱坞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大量德国资金投向了美国电影,欧洲做了好莱坞好多年的加工工厂,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如果欧洲电影想扩大市场,目前最好的选择不是北美,而是正在急速发展的中国。所以,有了《熊猫总动员》,中国与欧洲合拍,制作方面则是多国部队。
《熊猫总动员》的制作模式比较少见,由德国和中国双方完成前期形象定位和设计,然后在西班牙进行手绘动画,再送到比利时进行3D透视效果合成,最后回到柏林做后期,中方此番不仅享有平等对话权利,更拥有亚洲和北美版权。为什么是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德国制片人米歇尔·勋曼和中国制片人陈晓翔自有话说。
作为3D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突破之处在于二维形象结合3D场景,来自迪斯尼的美国导演和西班牙、比利时的动画制作高手除了详细阐述这次技术研发优势,更对席卷全球的3D热潮进行独到的分析。
本期新调查,伊秀娱乐跨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追踪《熊猫总动员》,独家解密联手欧洲抗衡好莱坞的“熊猫”策略;欢迎网友参与调查,如此多国“总动员”,胜算究竟有几分?
《熊猫总动员》德方制片人米歇尔·勋曼与中方制片人陈晓翔
比利时 《熊猫总动员》比利时3D合成制作现场
目录:
【壹】 寻找·新的市场 欧洲与中国联合
【贰】 尝试·新的模式 跨国联军合作
【叁】 开发·新的技术 二维与3D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