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有哪些特点?

2025/1/10 22:19:55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有哪些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犊牛副伤寒,主要侵害新生幼犊,主要症状是下痢。临床表现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慢性病例还可表现肺炎和关节炎。

病原常见的病原体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和都柏林沙门氏杆菌。

沙门氏菌对盐腌、熏制的抵抗力较强,但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很快将其杀死。

本病主要侵害10~30日龄的幼犊。副伤寒病毒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牛和带菌牛的胆囊内长期存有病原体,不断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而散播本病。

带菌母牛有时可通过乳汁排出病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带菌牛只在不良外界环境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

饲料不足、管理不善、卫生不良、饮用污水以及罹患其他疾病时,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犊牛往往呈流行性发生,成年牛散发。症状潜伏期平均为1~2周。

幼犊发病后多呈急性经过。

病初体温升高到40~41℃,脉搏增加,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并发生结膜炎和鼻炎。

常在病发后3天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液状,混有黏液和血液,具有恶臭。

病情严重时出现肾盂肾炎的症状。即排尿频繁,表现疼痛。

尿呈酸性反应并含有蛋白。

病毒多因脱水和酸中毒而迅速衰竭,卧地不起,高热不退,于发病后第5~10天死亡。

未死者可能发生关节肿或支气管肺炎。

成年牛症状多不明显或取隐性经过,少数表现严重下痢,粪便带血,剧烈腹痛,并可很快死亡。

孕牛流产。即使症状消失,仍带菌,随粪便排菌。污染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急性病例剖检时在胃肠黏膜出现炎性病变,全身黏膜、浆膜及心膜可见多数出血点。

淋巴结、脾、肝及肾肿大。

肝及脾散布有灰色小坏死灶。

慢性病例有炎症灶,且伴发坏死。肝有坏死结节。

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治疗发生本病后逐头检查,将病畜和可疑病畜隔离治疗。

口服新诺明,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量加倍,每天2次。

沙门氏菌易产生抗药性,如用一种药无效可换另一种,如土霉素、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

也可采用畜毒清、氨苄青霉素混合肌内注射。

下痢较重时,应对症治疗,如及时输液,以防脱水等。用5%碳酸氢钠防止酸中毒,心力衰弱者给予强心剂。

预防主要是加强对犊牛和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以增强抵抗力。

对新生犊牛在分娩后2~3小时,注射抗菌血清紧急预防,并于10~14天后再注射。

防止犊牛吃污染的垫草或饮污水。

牛舍、用具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病死牛应深埋或焚烧。也可使用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