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从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即被社会化后的兽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从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西方有谚语说: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无非是论述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属性。先天的属性就是属于条件反射型的,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在一些外部因素的激发之下就会体现出来。后天的属性属于教化型的,在人类的行为中有意识地体现出来。后天的属性因受到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结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组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最终的行为产生影响。到底人类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其实无非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应该说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人性的一部分属性。
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对人性影响的角度看,我认为人类的本性最为基础的应该是以下四个方面,把它们称之为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些天性是互相关联的。
1.自由的天性--动物性基因:动物在原野上奔跑,在水塘里游戈……飞鸟在天空中翱翔,在草地上盘旋……人类在地上看着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人们盼望着自己能够像小鸟一样飞翔,像鱼儿那样遨游,从此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随心所欲……其实,人类因为自己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从数百万年前的黑猩猩进化而来,在人类的基因里就有动物的本性:自由自在。
2.自私的天性--生存与延续:比尔·汉密尔顿认为“基因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仅为了机体的‘生存和生育’而存在。它们像公司里派系斗争那样,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表示“人只是延续生命的机器,就像由计算机程序盲目控制的机器人载体,只为永久保存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1]。
作为地球上最高级别的物种,从基因遗传的角度看,物种的延续才能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延续。因此,人类自私的本性来自于基因的自私。基因之所以自私,因为只有自私才能使得自己壮大,是适合丛林规则的,适者生存的前提是自私。只有生存了,才有可能延续。
因为自私,所有自利。自私自利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而且没有本质的变化。动物的社会虽然也有等级区别,但跟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差了何止N个级别,可以说是本质的区别。从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看,尽管人类利用自己的智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但人性自私自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质的变化,那就是在资本逐利的引导下,人性在某些阶段利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先进科技残杀了无数的同类!
3.协作的天性--战胜困难,战胜敌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如“力拔山河气盖世”项羽,最终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自刎于乌江了。俗话所说,团结就是力量。人类深知,单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只有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通过协作发挥团体的力量,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战胜自然和战胜敌人,从而实现群体和个体的生存与延续。所以,人类的本性中的协作本性是天生的,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而存在的。
4.恶劳的天性--劳动和学习会带来大脑的思考,思考会带来大脑皮层的运动,会带来辛苦的感觉,会带来不舒适;苦痛天生就让人恐惧与躲避,所以恶劳是人类的四大本性之一。与恶劳相提并论是好逸,也就是说人喜欢安逸,喜欢翘脚等饭吃……有一句“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就是说给好逸恶劳的人听的。读书是眼前的苦,但未来的人生将会因今天的苦而得到甜。不读书是眼前的舒适和安逸,但未来的人生将是苦的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