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意象?

2024/11/21 10:44:46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意象?

一、从军行杨炯?

杨炯诗《从军行》

作品信息

【名称】从军行【年代】盛唐【作者】杨炯【体裁】五言律诗

其诗原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其诗注释译文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2.西京:长安。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二、从军行杨炯意象?

首联交代从军的背景和动机。“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西京”指长安。诗人用“烽火”这一战争特有的形象化景物,渲染了边境战争的气氛。“烽火”光照长安,具体地展示了军情的紧急。

一个“自”字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爱国激情,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保卫边疆的战争必然受到人民响应的情景。

颔联写出征。此处乃修辞借代用法,代指皇家军队。凤阙是皇宫的代称。上句不直接说军队离开京城,而说“牙璋辞凤阙”,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出征的场面的庄严隆重,而且还表明这是皇帝派出的军队,负着崇高的使命。下句写出征将士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人要塞重重包围。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要塞的军事态势

颈联写激烈战斗。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作战双方的厮杀,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战争的氛围。上句“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形象描写漫天大雪使旗帜上的彩画暗淡失色,下句“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形象描写呼啸狂风与进军的鼓声交杂发响,两句诗既写得有声有色,又巧妙地用军队特有的“旗”和“鼓”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们在军旗指挥和鼓声激励下,冒着大风雪同敌人博斗的景象,这与直接描绘厮杀场面相比,显得非常含蓄,也要深刻得多。

尾联直接抒发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百夫长,统率百人的卒长,泛指低级军官。书生认为宁愿作一个低级军官,驰骋沙场,保卫边疆,也比做一个在书斋里吟诗作赋书生强。反映了初唐知识分子要求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三、从军行杨炯对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首)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颔)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颈)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尾)

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句。一般来说,颔联和颈联是必须对仗的,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

四、从军行杨炯注音?

cóng jūn xíng

从     军    行

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烽      火     照   西 京,

xīn zhōng zì bù píng。

心     中     自 不   平。

yá zhāng cí fèng quē,

牙    璋     辞   凤   阙,

tiě qí rào lóng chéng。

铁  骑 绕    龙     城。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雪    暗   凋    旗  画,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风      多   杂   鼓    声。

níng wèi bǎi fū zhǎng,

宁      为   百  夫     长,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胜          作 一  书    生。

五、杨炯的从军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此诗描写一位读书人从军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作为金鼓杀伐之事的边塞诗,该诗以严谨的律诗形式,表达出一介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奋勇杀敌的激烈昂扬。尤其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后世文人弃笔从武报效国家之壮志豪情的写照,是传颂千古的边塞诗名句。

六、从军行杨炯繁体?

从军行的诗词有好几首,其杨炯的从军行繁体如下: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七、从军行,杨炯,写作手法?

1、直接抒情 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 一往无前 借代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__主义色彩。

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八、从军行杨炯平仄特点?

杨炯《从军行》的平仄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 平平平仄仄

铁骑绕龙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 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 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 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的平仄,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声,第四字一定要用平声.在一联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声,下句第二字必须用平声.第四字也同样.这就叫“异音相从”.

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二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二句音调相同.接下去,第三联上句应当和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第二联上句异音.第四联也是同样,上句和第三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上句异音.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代人称为“粘缀”.【若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体用了平声字,这就犯了“失粘”的声病.】

九、从军行杨炯的志向?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十、从军行杨炯虚实结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意思是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暗淡了。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选自【全唐诗】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