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2024/11/8 18:29:40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浅谈教师如何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一、创设说的环境,尽量引导幼儿多看、多听、多说。   

(一)多看。3~6岁的幼儿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老师为孩子创设的环境就必须是直接观察到,直接能接触到的外界物体,从而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词汇。

如:在开学时把教室布置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的家”等情景。老师根据情节制成图书、贴绒、剪贴等,让孩子观看,从而萌芽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盥洗室贴上一些简单的标签,从中让孩子看后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另外,看电视、录像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过以上途径孩子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二)多听。培养孩子注意地听,是发展孩子口语的先决条件。我们让孩子听成人讲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要简单,形象要生动鲜明)、邀请同伴互相倾听,还让孩子听各种声音,如: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声音(打桩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鸣笛声……)听后让孩子模仿想象,效果特好。

(三)多说。如:当孩子每天来园时,教师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引导孩子用比较响亮的声音说“×××老师早,×××小朋友早,爸爸、妈妈再见”;在进餐前洗手,通过念儿歌,不仅能学习洗手的方法,而且能规范地说做的动作;如大小便、喜怒哀乐等;区域游戏活动,不论是智力角、语言角,还是美工角,孩子通过活动,寓教于乐,乐意接受,做到开心开口、开窍,孩子在参观中自然学会了许多词汇和句子。   

二、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引导幼儿多练说。   

(一)鼓励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练说。3~6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自言自语,同伴相互间语言模仿。如午睡起床以后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有的互相模仿,有呼唤同伴,有小声念儿歌,有的求老师帮助,也有的向同伴或老师讲述某个问题,表现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获得中积极说话的态度。   

(二)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随时练说。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但不是每个孩子听一听、讲一讲就能掌握的。只有在多次运用后才能真正理解词意,做到正确使用,此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培养。   

(三)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轻松地练说。游戏活动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它的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完成,孩子非常感兴趣。 (四)通过家长在家庭活动中的引导,进行家园同步练说。我们通过家访和向家长调查孩子在家庭中的详细情况,许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在家中对幼儿进行语言、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不打断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师和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四、多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申辩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老师、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快乐。与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交流,不但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的敏捷性以及与同伴之间的语言交往能力,也会使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