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早在五穴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用石器和木制的器具同野兽搏斗。由于这些器具不锋利,因此,他们发展了精熟的技击术。这种原始的生产型的格斗术,是武术的雏形。部落形成以后,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武术变成了军事技术。
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发明了弓箭,它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一种武器。进入奴隶制社会,畜牧代替了狩猎,武术的生产功能逐渐淡化消失。到了战国时代,武术又有了娱乐活动和军事技术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一直沿袭到现在;既可用防身御敌,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体育运动。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第二十卷中有《皇太子释尊会作诗一首》,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偃闭武术,闸扬文令。”这时的武术泛指军事技术。“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1911年,青岛出现了“武术传教所”。1919年,山东教育界创办了“武术传习所”。1923年4月,上海举办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在古代,武术分套路形式的有:舞剑、戈舞、矛舞,戟舞、走戟、使耙、使棒、使拳等单人舞练和双人舞练项目。搏斗形式的武术有:手搏、相扑、击剑、刺枪等。这些搏斗形式的运动,到了近代,有的已经像“摔跤”那样不再从属于武术,而成为一项单独的运动项目。
人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主要是指武术中常见的一些长短兵器,一般包括刀、枪、棍、剑、棒、戟、斧、锤、矛叉、鞭、锏、槊、镗、铲、环、拐、钺、戈等。
1956年,中国国家体委把武术正式列为比赛项目。1960年,中国武术队开始出国访问表演。近年来,武术的动作和比赛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国也正在申请让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刘国正挽救七个赛点。创造了乒乓球神话。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均匀长度应即是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均匀长度接近于朔望月。
我国目前只有珠海和北京有航展。其中珠海航展叫“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三灶机场举行,首届珠海航展于1996年11月举行,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一般是10月的下旬至12月的上旬这段日子里择日举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级博览会,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技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展会。 现已发展成为集贸易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代表当今国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主流,展示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发展水平的盛会,是世界五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展之一。
为适应中国快速发展的航空业需求,促进中外航空贸易交流,在 北京 举办了国际航展,由中国民航总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中国贸促会、航空器材进出口公司等共同在北京举办国际性航展,北京国际航空展自1984年举办,见证了中国航空业30年发展。由于北京地区空域所限,航展一直局限在室内展示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它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是在—个回归年(用阳历计算的年)中,太阳行经黄道上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的日期。中国过去长期使用的是农历(也叫阴历、古历、旧历)是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其长度和回归年大约相差十一天。用十九年置七个闰月,使其周期和回归年相符。因此,农历的月份与实际季节可能有半个月左右的差异,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为此,中国古代的天文工作者,将太阳在黄道上的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位置的日期,给以有关季节、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名称,用来反映季节气候和指导农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半。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相间安排。为便于记忆人们把二十四节在一年中出现的顺序编成顺口溜: 春两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中国人民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再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表达。
爱心与仁义,使命与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自古至今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在抗疫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党中央和老百姓心连心,“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舍小家、顾大家,亿万同胞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律己利他。
是的,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团圆,中国人重视家庭文化,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关爱子女,每到一个节日都会家庭聚会吃团圆饭。
2020年东京奥运会38枚金牌,28枚银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26枚金牌,26枚银牌。
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把蚩尤打败,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的周期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将一个太阳回归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
阳历年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长度为基础,把一年分为365天(闰年366天),用这种方式划分时间的一种方法。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年,当时罗马共和国的朱利斯·凯撒根据埃及的太阳历法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历法——朱利安历,这个历法把一年分为365.25天,通过每四年增加一个闰年去进行校正。
后来由于天文测量精度上的进展,朱利安历计算的误差越来越大,于是在公元1582年,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下令制订了格雷戈里历,把闰年规则进行了更改,得到了比朱利安历更为精确的历法。
此后,格雷戈里历逐渐被大部分国家所采纳,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