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的中心思想,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一点希望同学们牢记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日后更好地学习作者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作者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命运多舛,社会不相适应。鲁迅给予的是同情。
《朝花夕拾》之所以受广大读者欢迎,除了作为散文经典之外,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 在对往事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记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 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5、 对比手法的运用。例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深刻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对父爱细腻处的深刻体会,懊恼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朝花夕拾第三篇(第三章)是“阿长与山海经”,本篇回忆了幼年与保姆阿长生活的一段往事,表达了对阿长的敬意与怀念。阿长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她对她的乳儿充满朴素的疼爱。
当时鲁迅(周树人)十分渴慕得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的心愿家中人人知晓,但只有阿长能够急鲁迅所急,终于寻觅到了四本绘图的“三哼经”(阿长将《三海经》错记为“三哼经”),给鲁迅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