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英宗对杀于谦是相当犹豫的。徐有贞、石亨一再催他下决心,他说:“于谦……实在是有功。”不忍下毒手。但徐有贞攘臂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何名?”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也知道:“夺门之变”是不得人心的,只有杀了于谦,才能为此事变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理由就是于谦、王文谋迎立外藩襄王,这是篡立的大罪,以此罪杀害于谦,使得”夺门之变“显得合情合理。
这样记载对吗?对,没有错,于谦确实是以此罪被处死的。但这事真吗?显然是假的,因为后来英宗查明襄王不但毫无此意,还在他幽居南宫期间,两次上书景泰帝对英宗要恭敬,英宗为此大受感动,并悔杀于谦、王文,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了。
那么,徐有贞为何一定要害于谦呢?这事要从他们为什么要迎立英宗说起。
徐有贞、石亨之流想迎立英宗的目的何在?是出于对英宗的忠心吗?当然不是了。若是真的忠于英宗的话,根本不应该让英宗去冒这么大的险:要知道此事若失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若是不干呢?正如后来李贤对英宗所说:“夺门之变”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景泰帝已经病重不起,又没有亲生儿子,他若死了,欲立新帝,舍英宗其谁?那么徐、石之流要害于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徐有贞在蒙古兵打到城下时,但倡议南迁,受到于谦等大臣的痛斥,从此不被景泰帝待见,一直郁郁不乐。石亨对自己的官位也不满意。一句话,他们发动政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拥立之功,受到英宗重视,从此高官重爵。除此外,别的都不重要。
但是,论政治、军事才能,论在京城保卫战中的功劳,论在朝野的声望,他们能与于谦比吗?当然不能。若不杀掉于谦,他们怎么上去?他们追求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到少也是二三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可是,于谦在,英宗会用谁?是个人都知道谁才是国家的栋梁。所以于谦只有死,否则他活着,徐有贞、石亨等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官位和财富!若是于谦仍是兵部尚书,王文依然是内阁大学士,徐有贞、石亨至多只能给他们打下手,拿不到实权。那么,他们冒了那么大的风险,“夺门之变”岂不是白搞了?这话自然明着讲不出口,所以他们捏造了迎立外藩这样莫须有的事,再三催促英宗杀了于谦。
但是,自己想上去就一定要于谦的命吗?赶他下台不也可以了吗?在这里,不可否认:于谦自己也有毛病。那就是:尽管他军事上是个专家,却在人事关系上只有业余水平,甚至比普通人还不及!请看:
他指挥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经他保荐,石亨升了官,出于对于谦的感激之情,向朝廷推举于谦的儿子做官。于谦知道了,不但不领情,反而公开斥责石亨故意拍领导的马屁,人格卑劣!这下子弄得石亨下不了台,从此怀恨在心。换了一般人,就是不同意石亨推荐自己的儿子,至多在心里想想:这人专会奉承上司,从此要防着他。但人家毕竟是一番好意,面子上总要过得去,应该把石亨叫来,诚恳地说:“将军的好意,我父子心领了,十分感谢。但小儿实在是没有什么功劳,这样让他做了官,招人物议,反而对他不好。就请将军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然后客客气气地请他吃顿饭,送些小礼物,礼送他出门。这样,人家心里也不会有什么疙瘩,甚至还会更加敬佩他。可是你这样公开斥责他,谁受得了?从此石亨就对于谦怀恨在心了。
还有一件事,则是误会了:徐有贞被压抑多年,心中着急,就请于谦帮忙,向景帝说句好话,以便升迁。于谦虽然不同意徐有贞当年倡议南逃,但事隔经年,已经淡化了,也认为徐有贞毕竟是个人才,就答应帮忙。谁知景帝对徐有贞的印像很坏,于谦一开口,景帝就连连摇头。于谦感到事情没办成,也不好意思去向徐有贞解释。但徐有贞见事情没有办成,却认为是于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景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就把于谦恨入骨子里了!
这样,二人勾结在一起,只等机会来,就要置于谦于死地。在这里,请诸位牢记郭子仪的话:决不可得罪小人,否则他们是会弄死你的!你看:小人报复起来,是多么厉害啊!
事情到后来自然真相大白,徐有贞被贬,石亨死得很惨,也算是罪有应得。但于谦的命却是拿回不来了,皇帝的一纸平反书又有什么用?后人览书至此,也只有一声长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