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艺术是当代艺术吗?

2024/9/24 10:06:42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娱乐网
噪音艺术是当代艺术吗?

谈起噪音,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吵。然而,这种让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睡的声音在艺术创作中竟然也有一定地位。你见过或者听过使用噪音创作的艺术品吗?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就为大家介绍噪音是如何参与艺术创作的。

噪音也能入乐?

日常生活中,对于噪音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噪音也被视为不受欢迎的闯入者。但在20世纪的未来主义艺术思潮中,噪音竟然得到了珍视。意大利画家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于1913年发布《噪音艺术》宣言,由此将爆破声、汽笛声、低语声、尖叫声等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噪音纳入了音乐系统中。

在《噪音艺术》宣言中,路易吉·鲁索洛阐述了一种新的噪音音乐。他认为,噪声携带着生命的无规则进入我们的耳中,却常常带来无数的惊喜。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对噪声进行选择和控制,使听觉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他还制造出了一种新的乐器“intonarumori”(“噪音乐器”,又称“噪音生成器”)。

路易吉·鲁索洛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大师的支持,也深深地影响了先锋音乐。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从中得到启发创作了作品《4分33秒》。你能想象一场音乐会竟然没有乐器、没有演奏员、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吗?观众可以听到什么呢?在约翰·凯奇的《4分33秒》里,现场的咳嗽声、议论声、弄响座椅的声音,甚至呼吸、心跳、大脑运转的声音……都成了音乐的内容。

《4分33秒》这部作品使得音乐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那种以调性、音阶体系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它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都释放出来,追求声音的解放与聆听的变革。这些理论直到今天都是噪音音乐的核心。

噪音被正式列入音乐范畴后,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韩国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早期偶然受到约翰·凯奇的影响,他对音乐中的“偶发性”和“非确定性”产生了兴趣。

他在作品《Random Access》中将噪音和声响进行完美组合,观众可以自由操作这部装置作品,在过程中出现的破碎的声音、不准确的磁带读取过程等声音,都制造出了一种不确定的效果。

噪音令人心烦意乱,它们竟然能够变成异常美丽的几何图形?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就从未放弃那些人耳无法容忍的声音。他使用正弦波、白噪音、干扰信号等元素制作声音,并在其中加入不同寻常的声波形式,使噪音变得“美丽”。

在其作品中,就连古典乐器也以像素、色温、正弦波等元素出现。这也是池田亮司与许多声音艺术家不同的地方——他让声音有了异乎寻常的几何美感和纯净的美态。

如果房间里充斥着令人汗毛倒立的尖锐声响,你会不会崩溃?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竟将这种让人崩溃的声音制成了装置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噪音不仅不“噪”.

在其作品《node 5:5》中,随着尖锐的噪音响起,猩红色的激光刺穿黑色幕布。黑川良一将声音、激光轨道和投影画面结合,用光束与声音将时空“雕刻”。他还运用动态激光铸模、视频投影和波场合成(一种能够任意在空间里创造声源的扬声器系统)等技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除了被制成可视的作品,艺术家们还使用噪音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的《Static balance》是一件抛物面反射镜作品。环境噪声遇到镜面后会发生反弹,根据观者在装置里的不同位置,反弹的声音会互相作用产生不同的声场。卡斯滕·尼古拉将不可视之物呈现,让日常的声音碎片和信息碎片去重新干扰日常,给观者带来奇异的感受与思考。

有的声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乐音。声音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将自己哼唱的歌谣《远方的低地》的录音放置在经常发生跳河自尽的大桥下,由此制成了装置作品《Lowlands》。在这件作品中,音乐和艺术家的声音和桥上桥下的人声、河水声合为一体。在这样人来人往的现实环境中,声音更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她常常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触发人们的记忆和情绪,从而探索关于希望与生命的主题。当这件作品被放置在美术馆中,脱离了环境声音时,又让观者感到一头雾水。可见,我们不在意的那些声音在艺术创作中起到的作用多么重要。

噪音虽然在生活中常常扮演着被嫌弃的角色,但在艺术家手中却成为创作元素和灵感来源,这些创作使得噪音有了不同寻常的美态和意义。由此可见,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其美丽之处,哪怕是人人讨厌的噪音都有着独特的用途。

    噪音艺术是当代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