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摒弃欲望的主导,方可见其本性,才能刚正不屈。
古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无欲则刚。
“欲望”是我们的一种情感本能,也是一种心理本能。我们对于外界有感官的欲望,对于情感的欲望,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
但是当物质方面满足的时候,就有了情窦初开的情感欲望。所以,我们的言行和做事的态度,等等都会随着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所变化。
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欲望控制在一个适度合理的范围,就非常重要了。
凡事都要有一个适度,如果不加以控制适度,让欲望在内心无限制的膨胀,则会因为自己内心的欲念,而给自己带来灾祸。
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如果不加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沮丧和痛苦。甚至会有想一些其他不合于道德和底线的招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会犯错误。
在儒学之中,孔子对于欲望就有一个很明确的反感态度。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说,我还没有见到一个真正刚毅不屈的人。这个时候有人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内心有贪欲,怎么能够做到刚毅不屈呢?
一个人外在即便是有刚正,正直的品质,但是当他欲望太重的时候,也很难守住人生的底线。
因为欲望就是主导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欲望需要有个尺度,如果欲望过多过大,必然会导致欲壑难填。对于那些贪念执念,经常会被外界的欲望迷惑了心窍。
一个人如果内心被欲望填满,那么他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都是以物质为主导去行事。做事的方式,也更加的功利化。
而反观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更能清静无为,他做事的一个出发点都是因为内心的仁德,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会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古代有一个人叫李士谦,因为从小就是孤儿,所以从来不喝酒吃肉,也从来没有杀生的念头。
亲戚朋友聚会,他就是摆上酒食时的器具,面对端坐。
他家里面富有财产,但是自己很节约,常常以行善为乐。他们那里如果有人没有钱办理丧事,他都会为之奔走,缺什么都会提供。
还有的人兄弟分家不均,相互不和,他听说后,主动拿出钱财补给少的。让其他兄弟自相惭愧转而相互推,让最后都成为讲道理的人。
有一次一头牛进了他们家的田地,吃了他家的田地里的庄稼。李士谦就把牛牵到阴凉处去喂养,比他的主人还要耐心。
如果他看到有人偷偷的割他的庄稼,他就默默的躲开。他家的下人曾经抓到一个偷粮食的人,李世谦反而用好话劝慰对方说:“都是因为穷困,才逼得他这样,按照情理不应该责罚他,就命令下人把他放走了。”
后来还有一次,他拿出来家里的闲 余粮食,给他的乡亲百姓,碰到欠收之年,百姓无力偿还,都来道歉。
李士谦就说:“本来就是我们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想救济的,怎么能用来求取利润呢?
就让百姓全部过来,还准备韭菜,宴请了百姓,而且当面烧掉了账单。
对大家说:“账已经结清了,不要为此担心了,让大家都放心回去。”
后来李士谦年龄大了之后,死于家中,那里的男女老少听说之后都是痛哭流涕。光是参加葬礼的就有1万多人,而且还在墓地为他树碑纪念。
人生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淡薄了名利,所以做事的出发点都是看重仁义道德。这样的人,人生是淳朴的人生,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而这样的人生状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就如同孔子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内心无休止的被欲望所填满,一生都为了物质而奔波忙碌。
这样的人生,即便是得到一些外在的物质,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