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不是米 傅志伟 儿子在城外的河滩玩耍,竟然从水坑捞到几条一寸多长的小草鱼。儿子兴高采烈地将鱼带回家。还用压岁钱买了鱼缸喂养。 小草鱼虽然没有艳丽的色彩。但流线型的身体,闪闪发光的鳞片,朴素而不失美丽。鱼缸产生的魔力,深深吸引着儿子。每天吃饭时,儿子总会投喂些米粒看小鱼争抢食物。 一天,在喂鱼的儿子突然问我:“爸爸,小鱼在河里吃什么呀?” “小鱼在河里吃的东西可多了,”我回答,“有水草、水虫,还有虾米。” “小鱼真的会吃虾米吗?”儿子又问。 “那当然了。”我语气坚定地告诉儿子:“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回答完问题,我为养鱼调动起儿子的求知欲高兴起来。 时隔不久,一位文友来家作客。携带了一桶刚从池塘捕捞的虾米。看到虾米在桶中活蹦乱跳,儿子兴奋地欢呼雀跃。专门挑拣了几只去喂他的小草鱼。 当晚,我刚刚入睡。儿子“咚咚”地砸我的房门,口中惊呼:“不好了!出问题了。” 我心头骤然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披衣下床。儿子将我拽到鱼缸前,只见一只虾米正用螯紧紧钳着一只小草鱼。嘴部惬意地蠕动着,小草鱼尾部轻轻摇摆,无力地挣扎着,缸底还有一只被蚕食后的小鱼骨架。原来儿子夜里起来小解,偶然发现恢复过来的虾米正在进攻他心爱的小鱼。 “爸爸骗人!说什么小鱼吃虾米。”儿子为小鱼惨遭伤害愤愤不平,一边观察着鱼缸里的情况一边抱怨道:“虾米不是米。怎么会任由小鱼随意食用呢。虾米长着螯,分明具有进攻性嘛。” 我怎么可能故意欺骗自己的儿子呢?关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说法,爷爷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了我,我又告诉了儿子。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虾米吃鱼的场景,我们不会相信体长不及小鱼的虾米,利用螯这一利器,竟然能够轻取对方性命。儿子也还会把“小鱼吃虾米”的说法告诉他的儿子。 突然间,我睡意全无,开始思考小鱼到底能不能够吃虾米,虾米到底吃不吃淤泥。我们无从考证“小鱼吃虾米”的由来。只因为有人那么说了,懒惰的思维惯性使我们就那么跟着传播。鱼缸里活生生的一幕,虾米吃掉了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那么,又是什么吃掉了我们这一代的创造性,是什么吃掉了我们验证前人理论的勇气呢? 阅读训练 1.说说本文标题“虾米不是米”的含义。 2.文中的哪些细节表现了儿子对小草鱼的喜爱? 3.儿子认为爸爸骗人,而“我”却认为并没有故意欺骗儿子。这是为什么? 4.你觉得是什么吃掉了我们这一代的创造性?是什么吃掉了我们验证前人理论的勇气? 5.读了本文的故事,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回答以下问题也可以(我在杂志上看到的): 1.说说本文标题“虾米不是米”有什么好处? 2.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表达了儿子怎样的感情?句中“专门挑拣”能否去掉?为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小节倒数第二句话“鱼缸里活生生的一幕……”的? 4.文章最后一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我觉得似乎是通感)有什么作用? 1.虾米不是任由其他动物随意食用的食品。 2.(1)兴高采烈的将鱼带回家,还用压岁钱买了鱼缸饲养。(2)每天吃饭时,总会投喂些米粒看小鱼争抢食物。(3)挑拣了虾米喂小鱼。(4)为小鱼惨遭伤害愤愤不平。 3.(1)爸爸说“小鱼吃虾米”,可儿子亲眼看到虾米蚕食了他心爱的小鱼。(2)“我”是轻信了前辈们的话,传播了前辈们的话,并非成心欺骗儿子。 4.(1)轻信盲从的态度。(2)懒惰的思维惯性。 5(1)不能轻信传闻、俗语,更不能以讹传讹。(2)强与弱并不一定在于身体的大小,命运在于抗争。(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1.说说本文标题“虾米不是米”有什么好处? 2.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表达了儿子怎样的感情?句中“专门挑拣”能否去掉?为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小节倒数第二句话“鱼缸里活生生的一幕……”的? 4.文章最后一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我觉得似乎是通感)有什么作用?回答1.一是造成悬念引起下文,二是暗示文章的主题,不能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 2.对小草鱼的喜爱之情,句中“每天”“总会”“专门挑拣”等词语强调了我对小草鱼的喜爱程度,更突出儿子对小草鱼的喜爱之情。 3.本来儿子信任我的话,因鱼受到伤害死亡,怀疑父亲。二是父亲对造成的伤害深深地自责。 4.反问,一是激起读者的共鸣,对造成的伤害进行深深的反思;二是突出本文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