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可以说是流传最为广泛的钢琴曲之一,很多人认为卡农是一首曲子,然而事实上,卡农只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卡龙钢琴曲已经流行了三百年,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序曲等,而钢琴曲卡农的真正名字为D大调卡农。D大调卡农音乐会是一场古典音乐的专场盛宴,一首流传三百多年的曲子已经被弹出2000个版本,由约翰·帕赫贝尔创作并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广泛出现在影视配乐和歌曲里,一场不期而遇的演奏会遇见了藏在古典旋律中的鲜活灵魂。
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应该算古典音乐。
最早可追溯至13世纪的“狩猎曲”、“轮唱曲”。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1997年,全智贤推出的专辑《Pure apple》中,第6首便是她亲自演绎的《Canon Flying In The Sky》。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常以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形式表演。
约翰帕海贝尔的《卡农》中,分四个声部,来回一共八个音符,却变化莫测,受人们喜爱。现在广为人知的是Canon in C和Canon in D。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
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
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
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所以帕赫贝尔从未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已经嫁给了帕赫贝尔并且还生了孩子。《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不下2000个版本,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卡农曲式”从它出现至今得到了无数音乐创造者的青睐,现代音乐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古典音乐“卡农”,令它们赋予了新的活力以及魅力。
《卡农》这首钢琴曲表达了一种安静而又美好的氛围,幸福时能听到忧伤,沉沦时能听到希望。其实《卡农》这首音乐,有时候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有时候则会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一段爱情故事:
一位钢琴家喜欢上了一位富家小姐,但是两个人却没有在一起。小姐被别人骗,以为钢琴家战死了,所以便自杀了。而钢琴家得知富家小姐殉情之后,也十分悲伤,于是弹下了这首曲子。
《卡农》这首钢琴曲没有作者,《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是一种音乐体裁,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卡农》其实并不单单指某一首曲子,它是一种音乐的形式,这段旋律可以用任何乐器表现出来。《卡农》因为没有具体的作者,再加上在民间流传开来,所以一直都是民间音乐的代表。
卡农钢琴曲表达的是一丝甜蜜宁静的忧伤,好莱坞将卡农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仍魅力不减
作者是Johann Pachelbel帕赫贝尔。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卡农钢琴6-8级,中等难度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