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童年阴影的梗在这个年头并不新鲜,但仍不影响它作为一种优秀的题材而呈现在荧幕上。其实就现在来说,大多数人对于心理科学还是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有部分人对此嗤之以鼻。“什么童年影响的鬼话,无病呻吟,装B…”“自己有问题还怪罪父母社会咯?”
…我在某网上看见评论纷纷表示凯蒂做作,完全就是个bitch…要么就表示这不能理解,电影逻辑有问题。
我在想凯蒂要是活在这世上,一定被气死了。不过话说回来,“凯蒂”就在我们身边,对吧?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就我看法随便说说吧,电影整体的气氛还是阴沉的,从一开始发生车祸,父亲患上癫痫,精神出了问题,在这世界上只剩下了唯一的亲人——女儿(说姨妈姨夫的那位可以闭嘴了…),我一开始想的是父亲怎么含辛茹苦把女儿带大然后相依为命产生了不伦之恋……咳咳咳,不过也猜中了是父亲受了很多折磨,来自前面提到的病痛,来自事业,一本叫郁金香的书没有很好的反响,反而是强烈的抨击。当然,我认为病痛也给写作方面造成不少负面影响。
还有来自姨夫姨妈,你说把这世上留下了唯一的亲人忍痛割爱交给别人怎么可能呢?作为父亲于心不忍。为此还被起诉,经济压力下打官司又遭到阻碍,像父亲说的那样,艺术,爱此刻都敌不上冰冷的钞票。
我想关于父亲的苦大家还是能理解的。
到了女儿长大后那段,有些观众开始理解不能了。女儿登场,一切都那么美好,漂亮,聪明,男性们爱慕的对象(毕竟大眼达达嘛)。
女儿修的是心理学,我记得在美剧《汉尼拔》里有一句台词说:大多数选修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创伤。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但我知道学习心理学为了给自己疗伤的人的确存在。
所以我看到女主选修心理学就不难猜到童年阴影的梗了。
然后某弹幕网站友情提醒,前方高能什么调低音量,我以为是用什么诡异的BGM呈现女主的内心世界,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对吧——炒饭。不得不说有些机灵的观众就第一次看到厕所炒饭开始推理童年阴影,我当时是没留意,因为一次炒饭不代表什么,别说美利坚了,在我国也没什么啊。所以影片用多次在不同地点炒饭运动的镜头告诉我们,尤其是告诉我这种人,女主不是偶尔炒饭,而是经常炒饭,随随便便就炒饭,没饭炒还要着去炒,可谓求炒也。
然而女主内心并不如外表那样有着张驰的生命力,而是一口冰冷的井,往往如这样的人通常会以毒品,酒精,炒饭来刺激自己。
诚然,女主热衷炒饭,那种荷尔蒙分泌带来的短暂的满足很快就散去了。
调料差异导致炒出来的饭也各不相同,这是滥交。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人,他要的不是炒饭(严格来说不只是炒饭),和她父亲一样,是位作家,他们相爱了。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还有一位患者,和她一样,失去了母亲。
精神分析流派一定会扯出她爱的是她“父亲”,治疗的患者是她“自己”这样的话,一定层面上也对,毕竟精神分析的部分东西还是被当今心理学界保留了下来,移情,投射之类的。
爱情不是灵药,童年的创伤会在爱情生活上暴露出来。
第一次暴露则是女主在要见BF朋友和家人的路上退缩了,内心的强烈的焦虑感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给你致命的一击。
我想也是在这时候部分观众开始唾弃女主…对于那些说不够爱的人,我只想说,前面交给BF的《父与女》原稿的事情被狗吞了?还有在女主退缩时BF说的话对女主表达的理解,不也表明了从来只炒饭不废话的女主对BF已袒露心扉?第二次暴露自然是婚外炒饭了,这段气氛铺垫的非常的好,也是达达演技g.c的一段,要说缺点,就是没由来的炒饭动机,其实心理创伤这种东西发作从来就没有显而易见的动机可言,是默默的,突然的,那种压抑感,窒息感袭来,体会过的人应该能懂。女主炒饭前是犹豫的,她拍拍头,像她说的一样:我这里(大脑)知道,这里(心脏)却不知道。这次被心魔战胜了,成功诱惑了目标(我达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o^)/)。这一次炒饭时她红了眼眶,我想这次她后悔了。后面就伴随着一贯的剧情套路出牌:男友发现,气成狗,收拾走人。部分观众也跟着套路出牌:“心疼男主”“这女人真作”“bitch!”好吧…确实男主是无辜的。不可否认的是没有长久的陪伴,足够的耐心与合理的支持很容易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就是补刀:对,你是不值得爱的,你不配得到爱,你看,又一个人离你而去,你很烂。在面临这样的打击下,一些人选择放弃了这个世界。女主又一次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酒吧,只是这一次,酒吧里多了音乐。当父亲把《父与女》递给上司时,他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我想除了财务更多的是他想把自己的爱用本书写下来留给女儿,陪伴着女儿,而在最后这本书,这份父爱也真的给了女儿生活的希望和方向。当然电影不像我说的这样单线发展,这样很容易造成偏题,电影是双线进行,而且是双线交叉,比如从父亲教自己骑自行车投射到自己教孩子患者汽车的转变,都是让人泪目的地方,可以感觉到当身边无人,男友离开,孑然一身落寞之际,还有那一份父爱。罗素演技不用多说,可以说是这部戏质量的一大支撑。Amanda相比自然有所逊色,但也没有让我出戏的地方,而且有些片段演的挺棒。不管怎么说,我达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