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海报
《我就是我》海报
《小时代3》海报
赵薇去年的《致青春》不但激励众多的青年导演涌现出来,还让“青春片”持续大热,本月的国产片中,青春片更是成为主力。
但是,当青春故事越来越浅显,价值观越来越物质,青春片的生命力又能延续多久?
本月的国产片中,青春片成为主力。《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3》、《后会无期》、《我就是我》、《闺蜜》颇受期待,而目前还有鸿水传媒的《我是奋青》 、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根据路内小说改编的《少年巴比伦》等青春影片热拍。
观影人群越来越年轻
与国外观众相比,中国观影人群更加年轻,郭敬明便表示,自己看准的,正是这一大批年轻人:“为什么很多大导演也有失手的时候?因为中国电影观众正在更新换代,2009年观影平均年龄是25.7岁,到了2013年已经变成了21.7岁。21岁就是一个大学生,如果还是用上一代的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
电影市场显然也在冲着“票房潜在”人群倾斜。有数据显示,现在电影观众已经是80后、90后成为主力,而女性对票房的贡献比例已经超出50%。前不久的上海电影节论坛《如何让电影征服“她”》,直接阐明女性观众才是如今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而在她们贡献票房的电影中,青春类型的电影又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小时代》的观众,接近70%都是女性。
从去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到今年的《同桌的你》,青春影片题材成为受欢迎的电影类型,郭敬明将之称作“饥渴”:“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电影市场,但没有新的类型影片给他们看,就会出现观影饥渴,就有巨大的市场空白,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类型的电影时,就能够获得成功。”
题材扎堆未造成同质化竞争
青春片产量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齐全,但是,这些影片的扎堆并未造成“同质化”竞争,相反,大批的青春片已经不再拘泥于校园背景和青涩的爱情,而是围绕着青春的梦想与迷茫来拓展丰富的主题,使得这个题材的包容量随之扩大,也因筷子兄弟、郭敬明、韩寒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使得影片有了“异质化”的独特感观。
以《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3》、《后会无期》、《我就是我》、《闺蜜》五部电影为例,几部作品都侧重点各异。《老男孩》讲述的是青春梦想,兄弟情义;《我就是我》讲述选秀背后的故事;《小时代3》则是青春与成长;《闺蜜》讲述姐妹情谊,《老男孩》融入了黑帮、选秀、歌舞等元素。几部影片的“功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阳光励志,有的是幽默减压,有的是年少轻狂的幻想,但观众们可以从中各取所需,为自己的生活释疑解惑。
故事肤浅是软肋
其实,青春片并不是一个新类型,早年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然成为青春片的经典之作。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电影也都口碑不俗,这些影片展现的是青春残酷、阴郁的一面,也由此带来关于人生的思索。但当时这几部电影有些“生不逢时”——电影市场并不活跃,观影主力也并非是年轻人,这几部影片虽然叫好但票房不佳,以至于青春电影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不前。
而近两年,青春题材引发了票房的火热,但在作品质量和探求深度上却无法与“前辈”们相比,当下的青春故事已经变得越来越浅显,价值观却变得越来越物质,而植入广告的泛滥更让人觉得青春已经沦为时尚消费品,那纯粹真挚的情怀已经不复存在。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青春片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培育,虽然种类上各自出新,但是表现手法还是过于单一,如果一窝蜂地追求情节的简单化、娱乐化,靠堆砌当红偶像来吸引粉丝,青春片很快就会面临创意枯竭,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一些低俗行为和拜金心理也会对分辨力不强的年轻人造成误导。
文/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