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学联姻是否1+1大于2

2012/10/16 10:59:26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近日,令人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大奖。比如电影《山楂树之恋》,导演张艺谋的影响力和小说本身的广泛群众基础,让电影的生产过程备受“山楂迷”们的关注,直到上映。

  近日,令人最激动的事情莫过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大奖。微博上关于莫言的话题各种刷屏,书店内以往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曾经的小说被改编而成的电影再次被大家议论。最为著名的是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斩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令原作和导演张艺谋声名大噪。随后,他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白棉花》、《白狗秋千架》分别被改编为电影《幸福时光》、《白棉花》、《暖》,但人们记住的似乎只有《红高粱》一部。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成电影,吸引着广大读者和影迷,但并不是每一部都能获得成功。当电影与文学“联姻”,是否1+1>2?

  恋爱条件:电影与文学先天相互吸引

  电影与文学本身就互相吸引,并且有着“1+1>2”的潜在利益点,莫言曾说:“电影和文学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和文学作品是基础。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

  ■条件一:

  电影需要扎实的故事内容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特效、3D等扩大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一部好电影少不了好剧本的支撑,导演尚敬说:“正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文学作品的引人之处往往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有好故事的支撑。同时,电影是更接近大众的艺术,文学作品也需要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更加走向大众。

  ■条件二:

  成功的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读者基础

  能被导演公婆“相中”的“文学媳妇”,一定具备诸多闪光点,比如获过奖、强大的读者基础、或者已经成为传世经典。电影面世之前,借原作的热度将自己炒热,也是很多电影的宣传策略之一。比如电影《山楂树之恋》,导演张艺谋的影响力和小说本身的广泛群众基础,让电影的生产过程备受“山楂迷”们的关注,直到上映。

  ■条件三:

  “联姻”可以带来更多商业化利益

  电影和文学的结合往往有着“1+1>2”的潜在利益点,二者如果能够完美结合,“婚后”会有不少的“爱情结晶”。文学作品的版权转让费可以给“娘家”作者创收,而电影的品牌影响力宣传以及票房收入,都可以让“婆家”电影赚得盆满钵满,这都是尚未“结婚”时不会有的好事。张艺谋在莫言获奖后祝贺他:“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惊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东高密一起赤膊种高粱时,哪里想过今天?这是个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为他高兴。”这正是“1+1>2”的体现。

  “联姻”有风险“结婚”需谨慎

  即使有了先天吸引的恋爱条件,电影与文学二者“联姻”,婚后就会好吗?失败的作品,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风险一:

  原著长度决定是否适合改编为电影

  影评人白夜行说:“时间有限,是小说改编电影最大的硬伤。小说改编的电影,几乎都要对情节进行删减和改写。首先是删,删支线留主线,但铺垫删多了推进就显得突兀,情节删多了叙事就支离破碎,背景删多了人物就缺乏张力,细节删多了故事就没有灵魂。”最近大热的华语电影《白鹿原》,也正因这一点而备受诟病。

  著名娱评人张文雄说,“《白鹿原》与原著小说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导演贪全贪大。”不过原著作者陈忠实和很多圈内人,都对影片评价很高,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未删减版影片,删减版被观众评价为“剪辑得支离破碎”。

  ■风险二:

  导演如何忠实原著

  原著作者、编剧和导演在共同把握文学作品改编的过程中是否理解一致,决定了作品能否以最完整的状态呈现出来。影评人鸿水说:“经典小说改编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太偏离原著。”另外他表示,王朔和冯小刚是在目前中国影坛改编道路上走得比较好的两个人,冯小刚的很多经典电影来自王朔的畅销小说,“他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导演对剧本的尊重。忠实于原著是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需要两人对作品的理解高度一致。”

  ■风险三:

  演员的选择和表演影响读者的接受度

  影片呈现的东西,包括演员的选择以及表演,都会影响原著读者群的接受度。比如影片的特殊限制,很多文字中的情节未必适合被影像展现,影评人鸿水说:“电影很难将小说的经典性完全展示出来,比如小说《白鹿原》中对***淋漓尽致的描写,为小说的经典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但电影碍于限制,不能将这种***描写展现出来。而小说的读者因看过小说后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一旦看到电影,与自己的预期不符,难免就会觉得失望。”

  本报记者朱秦冀

  拒绝“联姻”的人

  不是所有导演都爱“娶”文学作品

  很多大导演喜欢把文学作品“娶”进门,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成功作品。 张艺谋曾坦言:“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但也有不少导演并不喜欢改编,坚持着原创路线。其中以香港导演最为喜欢原创,《无间道》系列是原创剧本的成功典范,不但创下了当年香港电影的票房神话,华纳公司还以160万美元的天价购得该剧本的改编权。在内地电影中,宁浩是坚持原创剧本的导演,他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和《黄金大劫案》,都在延续原创之路。

  不是所有作家爱“嫁”给电影

  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过:“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对此她解释:“我的作品并不属于很容易被导演们看中的作品,事实上我从来都不是容易被影视导演所看中的作家。但《长恨歌》是个例外,它的被改编与许多外在因素有关,包括当时的张爱玲热、上海热等等。”而严歌苓对于改编自己的作品也很纠结:“我非常爱文学,也爱电影。我希望这两件事情别混在一起,否则常常要造成巨大的妥协,电影和电视带给你如此大的收益,你就会不自觉地去写作它们所需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