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电影策划:邦德五十人未老(组图)

2012/10/9 23:29:11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和之前热映的“蝙蝠侠”相比,一样都是“高富帅”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们给人的感觉却很不同。邦德的顶头上司M,一直邦德电影中颇为神秘的一个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的领头人,先后由伯纳德·李、罗伯特·布劳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员扮演。

007系列50年

007系列50年

  JAMES BOND

  You only live twice;

  Once when you're born,

  And once when you look death in the face。

  ——人生只能活两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直面死亡。

  1962年10月5日,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公映。经过50年6任007和22部电影,这个间谍已经成为不朽的银幕传奇英雄。

  007的缔造者是英国悬念小说大师伊恩·弗莱明。弗莱明本人就有做特工的经历。二战中,他曾在英国海军情报处供职,他当时看到的许多装备后来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1953年,弗莱明以自己的间谍经验创作第一部詹姆斯·邦德作品《007大战皇家赌场》,1964年留下遗作《金枪客》后心脏病发去世,共出版了14部007系列小说。此后,有电影公司买断了007版权后,编剧承担了创作任务。

  在弗莱明的构思中,詹姆斯·邦德,毕业于剑桥,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务,代号007。他擅长射击、搏击、赌博、游泳、驾驶(海陆空都行)、社交,喜欢喝马提尼(要摇的不要搅的)吃鱼子酱。他永远能开炫酷的跑车,泡上最美的姑娘,遇上最刺激的事儿,满足所有男人的幻想。

  邦德电影至今长盛不衰,其他类似系列电影却未能长久延续。什么是邦德电影制胜的法宝?最关键因素在于每部邦德电影都会保持大部分稳定不变的因素,却又会在新作中添加新鲜元素,让观众尝到甜头。邦德电影也懂得为每部新片留下非常重要的变通空间。

  作为一位007的忠实影迷,同济大学西方电影史教师许乐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007是一系列始终紧扣时代背景、发挥类型片极致的佳作,这部系列电影能够50年来不断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一直随时代背景有新的东西加入,情节总是和大的时代背景紧扣。不过许乐认为,随着观众审美日趋多样化,007不是不可超越的神话。现在西方媒体的宣传跟它的最新一部又要上映了也有关系。

  备注:上面诗句是17世纪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所作,“You Only Live Twice”后被伊恩·弗莱明用作其第12部007系列小说名。

第一任:肖恩-康纳利 出演6次

第一任:肖恩-康纳利 出演6次

第二任:乔治-拉赞贝 出演1次

第二任:乔治-拉赞贝 出演1次

第三任:罗杰-摩尔 出演7次

第三任:罗杰-摩尔 出演7次

第四任:提摩西-达顿 出演2次

第四任:提摩西-达顿 出演2次

第五任:皮尔斯-布鲁斯南 出演4次

第五任:皮尔斯-布鲁斯南 出演4次

第六任:丹尼尔-克雷格出演3次

第六任:丹尼尔-克雷格出演3次

  银幕邦德存在并超脱于现实的规范

  从肖恩·康纳利到丹尼尔·克雷格,以及在数不清如昙花一现的邦女郎的簇拥下,“银幕邦德”的五十大寿成为全球影迷热议的话题。一些人在回味最初的“勇破神秘岛”,更多人在翘首以待即将上演的“智破天空城”。007是一个神话,更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改变和大众审美的变迁。

  昨天,早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同济大学西方电影史教师许乐。作为007的忠实影迷,他认为007是一系列始终紧扣时代背景、发挥类型片极致的佳作,但随着类型片的不断创新和丰富,007并非是不可超越的神话。

  从冷战延续到后冷战

  :007系列有人说它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极强的“样板戏”,是这样吗?

  许乐:从源头上说,一个大众文化能够兴起,被大众接受,直到畅销,一定是有一个文化背景在那摆着的。首先,从背景讲起。007或者说间谍片这个类型就是一个冷战背景下兴起的文化。美苏对峙,两种不同的社会体制紧张对抗。而这种文化在西方阵营出现,是因为西方最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就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能够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这后来构成了所有好莱坞大片的基础。而东方的价值里,是集体主义根深蒂固的存在,所以前苏联也涌现了一批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优秀的作品。

  其次,它是特别符合男性观众观赏欲的一个产物。邦德的扮演者布鲁斯南总结007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香车美女、拯救世界、英雄情节、冒险……男人梦想里该有的都有了。对于各个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都给你满足了。

  再有,电影社会功能的意义——缓解人们在冷战时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那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这些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爆发的危机都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那么电影制造一个虚幻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一个人凭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化解这些危机。这就是电影“造梦”的功能。

  :这个系列到现在拍了50年,其实它的情节套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其他好莱坞大片中的各路英雄也层出不穷,为什么詹姆斯·邦德仍然是最经典的存在?

  许乐:英雄、美女、冒险,符合所有动作片的元素。但我们把他放在间谍片的类型里,他又能带来另一个层面的满足。比如高科技的应用,他能够比武侠的、科幻的动作元素电影更能吸引人的点是因为他有非常现实的背景在。他源于真实世界,既神秘又有迹可循。这个英雄他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同时又能超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规范,现实生活中无趣的条条框框都框不住他。在这一点上间谍片能够给观众提供一定的满足感。

  我觉得我自己对007特别着迷的一点是,每一集反派想要毁灭世界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金手指》中要辐射掉已有的金矿,让自己手里的黄金升值;还有一部里有人要炸矿,引起地震,淹掉硅谷,然后自己生产的芯片就可以垄断全世界。它的一些逻辑其实想想挺好玩的,仔细推敲会有漏洞。很多人会喜欢挑这个电影的漏洞,也是很好玩的事。但电影毕竟不是论文,在那两个小时里让观众跟着它的逻辑走,就很过瘾了。

  :和之前热映的“蝙蝠侠”相比,一样都是“高富帅”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们给人的感觉却很不同。

  许乐:对,因为间谍提供了一个更扎实的背景,更真实的国家,更饱满的事件。蝙蝠侠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侠都是从漫画改编而来,是幻想的范畴,完全是不同的东西。这两个比,我觉得就是,一样是“武侠片”,蝙蝠侠好比是“东方不败”,007就是“李小龙”。

  “日不落”野心的延续

  :所以在你看来007是一部挺“现实”的电影?

  许乐:对。它的每一部都是紧跟时代的。最早的肖恩·康纳利的版本,苏联的影子非常明显,到罗杰·摩尔那儿,就出现阿富汗那一片儿的国家,到布鲁斯南,就出现了朝鲜。所以它一直能够50年不断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一直随着时代背景有新的东西加入,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演的那几集,是一个“后冷战”时代的产物。《黄金眼》讲的是苏联解体后的残存力量;《明日帝国》探讨媒体,讲“世界多极化”,还暗含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子;《择日而死》更直接,就是讲朝鲜的。电影的情节总是和大的时代背景紧扣。

  :007系列最早是英国小说,如今已经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为其附加了什么?哪些是英国的哪些是美国的?

  许乐:那种很个人的英雄主义是普遍西方的,美国最盛。但007其实有很多英国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思想的痕迹。它的故事你仔细想想跟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传统,和它曾经是帝国主义殖民者的背景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它才有这样的自信去编织这样一个去纵横全世界的故事。包括邦德历险的这些地方,很多都在亚非拉的土地上。而邦德能够顺利进入非西方文化,并在坏人的本土上获胜。当然邦德在这些地方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其实也反映了他们“日不落”的逐渐没落,曾经的辉煌和强势不再的一种焦虑。但最后007能够化解这一系列危机其实也是对他们民族心理上的一种慰藉。

  包括像今年奥运会,英国女王在007(丹尼尔·克雷格)的陪伴之下空降到体育馆的桥段是备受好评的。这也意味着今天英国人还是将007看作他们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

  :这么说来好像对“邦女郎”的征服也有这层的意味。

  许乐:那是一定的。邦女郎绝大多数都不是正宗的英国女士,她们都来自异族,各种肤色的人种都有,然后不管是协助者还是对立者,都是扮演着被英国绅士征服这样一个角色。这也是一种英国人在文化上的强烈自尊,并且越到后期,邦女郎越是来源于落后地区。这一点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这一点,一直受到女性主义者的批判。但它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男权电影。

  金字招牌不进反退

  :借着“50年”这个契机,西方的社会都在回顾007的辉煌历程,其中被怀念最多的就是不同007的扮演者。你觉得几代007演员有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质吗?

  许乐:其实最经典的007还是三个,肖恩、罗杰、布鲁斯南,但三个人的气质风格是逐渐加强的,是一致的,风流倜傥、玩世不恭,都是被死命地往理想化的极致去做。好像“坏男人”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他就是个百分百的完美幻想对象,万花丛中过,沾了叶子在身上就显得俗套了。说来也奇怪,好莱坞是取悦观众的,但是50年来,从对007的审美来看,虽然有一定的变迁,但坏男人永远有市场。

  :是不是可以说导演在这样的电影中并不重要?

  许乐:可以说007是好莱坞最经典的类型片。虽然故事都不一样,但开场都先打一架,到第几分钟有一个小g.c,到第几分钟有很香艳的床戏。叙事的节奏都掐得非常准,高度的模式化。好像每一集都一样,每一集都不一样,换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物,永远有新感觉新刺激。走类型路子的电影,导演就没那么突出。在制片厂时代下,它成为一个系列,就杜绝了它成为某个人的标签或思想的产物。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之间还是很不同的。诺兰拍《蝙蝠侠》已经改成了他自己的蝙蝠侠,但之前的四个蝙蝠侠导演并不出名。007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

  :近几年的007其实好评度没那么高了,尤其从《皇家赌场》(2006)开始,这一点你怎么看?

  许乐:《皇家赌场》是部前传吧,挺没意思,那是个挺“不思进取”的做法。《星球大战》有一个那么庞大的背景拍前传就算了。我觉得007倒着拍挺不明智的,有点“技穷”的感觉。

  :近年来,《谍影重重》还有《碟中谍》系列等间谍片都风头挺足的,007怎样保持它的地位?

  许乐:我觉得后来《碟中谍》系列,甚至《谍影重重》系列现在都已经超越007了。这种对比是从类型模式的创新上来说的。007是一个把类型模式做得非常足的片子,就是叙事的套路,应有的元素啊,节奏的起伏都做得很到位了,但只有在布鲁斯南那几部中是在足的基础上有创新的。但是从丹尼尔的007开始,它又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有点不进反退。而《谍影重重》和《碟中谍》在这个类型的范畴里都开辟了新的叙事方式,或者说新的影像方式。比如《谍影重重》里面摇晃镜头的拍摄手法,在以前的间谍片里是没有的。

  :其实这两年007也是有所创新的,人物上不管男人女人都更饱满更有人性了,只是好像观众都不太买账。

  许乐:丹尼尔·克雷格的这个形象、气质都没有再在原来的路子上延续。好像布鲁斯南帅到头了,没法再加强了。新的007现在还比较游移。坏男人的形象做到极致了,现在有点想把他往“好男人”的路子上拉回来,但之前形象已经太深入人心了。所以现在丹尼尔·克雷格还是个发展中的007。

  这种转变也有这个时代意识上的变化,因为不止007系列,过去所有的影视剧人物都黑白分明,但现在都趋于复杂化。而且电影的观众也是不断更换的,也有新的观众不需要比较,他们就接受了这样的007。这两年的邦德是比原来更立体、饱满的,会脆弱,会矛盾,会念旧情了。像英剧《神秘博士》,从1963年到现在换了11个主角,每一个个性、魅力都不一样,那个就比较反映时代审美变化。

  :007系列是至今为止赚钱最多的电影,它何以具有如此高的商业价值?

  许乐:说它赚钱多,是因为在最初它的确开创了很多东西,迄今为止被拍摄了那么多部。这是一个基数大的结果,但是随着其他的英雄继续开展他们的冒险,观众的审美趋于多样化,007也不是不可超越的神话。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