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祭父》被改编成动画片获奖(图)

2012/9/5 10:04:24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沧桑豪迈的陕北说书,精巧多彩的陕北布堆画,再加上原汁原味的陕北语调,近日,一部11分钟的动画片《卖猪》在网络上火爆,并登上土豆网首页。在动画片中,在集市上,有一段原汁原味的陕北说书,对于这段陕北说书,陈西峰说这也是他们专门找的陕北的民间说书艺人录制的。

《卖猪》海报

《卖猪》海报

  沧桑豪迈的陕北说书,精巧多彩的陕北布堆画,再加上原汁原味的陕北语调,近日,一部11分钟的动画片《卖猪》在网络上火爆,并登上土豆网首页。这部故事取材自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1989年发表的作品《祭父》的部分内容,动画片不但用极具陕北风情的原生态元素打动了中国的观众,也用浓郁的中国特色打动了外国观众,在今年的“第11届东京动画大奖”获得最佳公募作品奖。

  内容 贾平凹的故事 黄土高原的背景

  作为这么一部极富西北风情的动画片的导演,陈西峰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坚持原创的结果。在西北的窑洞里品味着西北风情长大的陈西峰如今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动画公司,从上学到创业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原创的梦想,坚持多年,通过这么一部富含浓郁西北风情的原创动画《卖猪》展示了出来。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陈西峰。

  看着黄土高原特有的风格,很多人特别想知道陈西峰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部片子,又是什么样的机缘碰到了贾平凹的这部作品。对于大家的这些疑问陈西峰说这其实是自己一直的一个梦想。

  “我一直都想做中国风的系列动画片,西藏风情、陕北黄土高原等等。接触到这个故事是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有关卖猪的故事,我当时就想把这个做成动画片,我是甘肃人,小时候就在窑洞长大,体验过这样的生活,特别喜欢黄土地的气势以及黄土地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的背景原来不是陕北,我们采用了贾平凹的故事,然后放在了陕北黄土高原这样的背景下,在准备做这个动画片之前,我还特别和贾平凹先生做了沟通,他赞同我们做这样形式的一个动画片,在动画片出来之后,我还特别给贾平凹先生寄了DVD。”

  元素 陕北说书 陕北布堆画

  “在这个动画片里有很浓厚的陕北风情,陕北布堆画、陕北说书这些元素都是在当地体验生活感受到的,我们住在榆林地区,米脂、延安、靖边都去过,我们一共去体验过三次生活,每次都是20多天,我们就住在老百姓的家里面,睡在炕上,体验黄土高原的风情。”陈西峰说。

  在动画片中,在集市上,有一段原汁原味的陕北说书,对于这段陕北说书,陈西峰说这也是他们专门找的陕北的民间说书艺人录制的。“我们当时在米脂县的一个集市上听到这位老艺人的表演,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就找到这位老艺人专程录制这段说书。老艺人说自己的师傅是当年给毛主席说书的,还让我把动画片做好之后一定要给他寄DVD。”陈西峰说老人让大家很感动。

  风格 本土特色不是越土越好

  因为获得了2012年的“第11届东京动画大奖”最佳公募作品奖,很多人对于这部动画片获得国外评委的关注也很关注,在很多网友看来,这部展示中国西北风情的动画片使用中国的特色文化打动了评委,陈西峰对此表示同意,他说:“我们有很多民族文化的好东西等待挖掘,等待展示。而这部动画可以说是一部青涩的片子,是我的处女作,它的原创的东西就是我们对本土中国元素的体现。”

  但是也有网友表示,这部展示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的动画片能获得国外评委的关注,是不是也和一些电影展一样,在用中国土的、落后的东西打动别人,对此,陈西峰表示大家误解了他。“打动外国评委的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吧,我们如果来做现代的东西,肯定做不过美国和日本,因为这些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演绎出来,表达出来。这种文化的差异,是我们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差异,我们的美术风格有着中国独有的特色,而中国的这种特色恰恰是现代的动画表现形式所缺乏的。当然,从另外一点上来说好的东西不是越土越好,我们这个片子没有丑化任何东西,也没有讨好任何人,就是在展示自己民族的东西。”陈西峰说。

  发展 中国动画崛起需要小火慢炖

  《卖猪》获得了关注,陈西峰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也有他的看法。“一部好的动画电影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好的故事,独具特色的美术风格和好的音乐。”陈西峰说,动画电影投资是一项需要投资特别大的项目,不是简单搞一个基地就能成功的,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多多鼓励内容的创新。

  “现在国内对于动画的发展有两种态度,我不是很赞成,一种就是动画的速胜论,认为中国几年时间就能赶超日美,希望通过急功近利的投资达到这个目的,这是不可取的。其二就是行业内认为中国做不了动画,创作者都在孤军奋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需要小火慢炖,需要在大企业的支持下坚持下去。”陈西峰说自己还会坚持做中国风的动画,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为要做一个70到90分钟的动画电影,就不是《卖猪》这样一个小短片所能承载的了,这是需要很大的工夫和投资的,单靠个人无法完成。

  本报记者赵媛

  文化评论

  与深刻有缘

  还记得当初读平凹先生写与其父亲“卖猪”的悲伤往事,底层百姓命运之波折,历历可见,当年曾有同学读之下泪。此番看了动画版《卖猪》,应该说,颇得原文神采,而又有所升华。苦中作乐,笑里含泪。

  与原作相比,场景设置有改变,由陕南而变到陕北,似乎在影像特色上来,陕北更具“陕味”,片中有大量陕味元素,如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如布艺、刺绣、农民画,如集市上的陕味美食等,还有那望之无尽的川塬沟峁,有绝似宝塔山与乾坤湾的地貌,当然,惟一遗憾是片中的陕西话似乎不那么地道。该片伊始,是一只屎壳郎奋力推走一个粪球,与之同时,一轮太阳轰然“跳”起,OK!苦熬苦挣的一天开始了。屎壳郎推粪球,恰如西西弗斯之推石上山,球将至顶而无情滚下,于是西西弗斯只得重新再来一遍,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寻常百姓之悲欢循环,亦复如是。

  动画片中,时代痕迹何其鲜明,当是“文革”后期到“改开”之初。一晃三十余年,百姓面临之生存境况,有改善,亦有未改处,抚今追昔,似曾相识,使人“穿越”。试看今日域中,还有无人如片中“收购员”般漠视民众利益诉求?似乎严守规定,但是否缺乏了些人情、人性?可以探讨。无论如何,此动画片使原文所绘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毕呈于前。

  曾几何时,动画片是“搞笑”或“找乐”之代名词,与深刻无缘。从当代名家散文中节选以为蓝本而制成“严肃”动画片,不仅对陕西,即就全国而言,也不甚多。恕在下孤陋寡闻,目前来看,尚是孤例。

  实际上,此间题材并不少,古圣先贤自不必说,珠玑之篇数不胜数。陕西当代作家一些关注现实的力作,不论篇幅与体裁,也皆有可观者。既有鸿篇巨制如电影《白鹿原》,也有电视剧、戏剧等,而“最便捷”、投资最小的,当属动画片,可以其不无夸张的形式,以“短平快”而吸引“老中青”,为各年龄层、知识段的观众共同喜闻乐见。愿《卖猪》之后,更多的带有“陕味”标签的“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呀”,送给五洲四海,去拨动更多人的心弦。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