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微) “神曲”《忐忑》火遍全国,日前“红人”龚琳娜的另一首《丢丢铜》,又成为众人追捧的“新神曲”。这些歌曲的大红大紫让不少人感叹:民歌也有如此面貌?
专业人士对此作何评价?昨日,记者采访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健,他表示,在音乐本质上,《忐忑》和《丢丢铜》并无创新,只是诸多传统手法的融合而已。
刘健告诉记者,龚琳娜引起众人关注,并不代表一种新的音乐流行趋势。听过《忐忑》后,他将之称为“杂交”的产物,其中最突出的旋律特征,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歌剧;同时,歌曲采用中国民歌的音阶特征。“其实,歌曲所用到音乐元素都非常古老,谈不上创新,只是组合方式很聪明。”
至于改编自闽南童谣的《丢丢铜》,刘健说:“熟悉的人就知道,很多地方的民歌本身具有幽默感。”比如,音乐家宋乔改编的湖北民歌《小女婿》,诙谐又好听;而他本人曾改编过的瑶族蝴蝶歌,歌词的饶舌程度,跟《丢丢铜》颇为类似。
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家对民歌的关注,但刘健认为,龚琳娜的“神曲”之所以爆红,不代表音乐的本质特征,只是表现方式十分搞笑和夸张,能够迅速博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