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与中国风手绘的结合能否被观众认可?
《熊猫总动员》比利时3D合成制作现场
西班牙《熊猫总动员》手绘动画工作室
叁 意义价值:熊猫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
3.5亿投资在好莱坞看来只是中低成本,但在国内电影市场堪称大手笔。小成本制作拼的是创意,大片则或多或少有“砸钱”之嫌,网友们也大多抱有一丝犹疑;“全球首部手绘3D电影”算是迂回迎击好莱坞的一招,将3D技术与中国风手绘结合,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能否被看惯了好莱坞CGI制作3D动画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多国合作的产业模式刚刚开始尝试,在欧洲高昂制作成本能否带来相应价值的思虑之外,或许这样的模式也将为国内动画产业更多走向国际市场拓出新路。
看看当下世界的动画大国美国和日本,一个有“好莱坞”大片式的强大资金和技术后盾,以夸张的人物、滑稽的动作、紧张的情节,搞笑的台词著称。《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经典都可谓是动画电影的标杆。而日本的动画则更唯美,也更注重内涵,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更是日式动画的招牌,《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风之谷》……同样也不泛忠实粉丝追捧。
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片起步并不算晚,如果从皮影戏时代开始算起,还可以说是动画之鼻祖。建国后也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佳作风头一时无两,让美国人在当年也感叹无法比肩。但在此后却逐渐走向没落萧条。
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的人物造型,幼稚的剧情,更别说毫无童趣的浓浓说教味儿……让观众渐行渐远,电视机里的动画都少有人看,更别说花钱进影院。这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国产动画电影赔钱”的业内共识。
投资5000万元,仅取得票房730万的《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投资1.3亿、票房340万的《魔比斯环》,投资1千万、票房41万的《闪闪的红星》……一部部国产动画电影,只能用“血本无归”来形容的票房成绩为这一“业内共识”添加着注脚。
其实,这样的票房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把动画电影当成是一个电影类型,而是当成了纯粹的“儿童片”。在英语中,漫画要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而在动画电影中也是如此。动画电影,不应该只是“小孩子看的”的幼稚园作品,而是“3到100岁”的观众都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一个庞大电影类型。
自2006年以来,动画电影票房占中国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已从7%提升到17%。截至2010年8月,中国内地上映国产动画电影共8部,取得票房1.64亿元,已基本达到2009年全年1.68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总额。
中国的动画市场已经启动,并在飞速增长,这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蛋糕是每一个电影人都不能忽视的。但与此同时,这块动画蛋糕中的80%,却被海外动画电影拿走了。这就是摆在中国动画电影面前的机遇和压力。
据前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国产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凭借“纯手绘”、“画面唯美”、“制作技术精良”等因素将报名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而这部千万投资的动画电影在国内静悄悄地上映了10余天,票房实际只有100多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该片的主要问题在于:“故事和主题比较宏大,整体上更追求艺术性,少了一些时下流行的商业元素,影响了观众的接受程度。”
而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国产动画《心灵之窗》更是被指与日本动画《秒速五厘米》画面雷同。这样的形式面前,忽视市场闭门造车式的埋头苦干或是想要偷机取巧都是难有效果的。而有业内人士认为,《熊猫总动员》用投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开大门勇敢的走向先进的国际动画市场,倒有着中国当年“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式的魄力,也有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国式智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也必将繁荣,这是一个规律。而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同样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在2011年的春节上映的三部国产动画电影,就在不经意中代表了中国动画片的三个努力方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吸引着因电视传播而已成忠实粉丝的小朋友,《老夫子》吸引着暗藏怀旧情怀的大朋友,《熊猫总动员》则用先进的国际化运作模式,把目标定为“从三岁到100岁”的广大观众。
当然,不论是从培养小观众开始,还是用怀旧经典起手,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有童趣,打动人的动画片永远不会缺少观众。而且,中国动画电影也有着全世界最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无人能及的巨大市场。
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金德龙所说,把当前最先进的3D技术与我国的水墨写意艺术很好地结合,无疑开辟出一条让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电影走向西方电影市场的新渠道。而跨国界合作也有利于更多的国产动漫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暂且不提这只走出国门又重回故里的3D熊猫,能否博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单说其技术手段、产业模式,或许将为国产动画走向何方,带来全新的启发与思考。(胡献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