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黄宗江辞世 曾创《柳堡的故事》等电影剧本

2010/10/19 12:33:25 作者:yxlady 来源:伊秀娱乐网
昨天,著名剧作家、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江先生于下午2点29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9岁。宋词说,黄宗江老人的几个女儿要么出生在南京,要么在南京生活过。2007年3月,黄宗江最后一次来南京,记者曾为宋词、子聪与黄老拍下了合影。

  昨天,著名剧作家、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江先生于下午2点29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9岁。提起电影《柳堡的故事》和唱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剧作和他的随笔,以及他的为人,无不被人称道。黄宗江曾说过:“不知谁创造的‘好人一生平安’,其实好人一生多不平安,且多坎坷!”确实,黄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无论他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因此,我们祝愿他:“好人一生心安!”  黄宗江是浙江瑞安人,1921年出生于北京。10岁时即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剧,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积极参加南开剧社的活动,毕业后入燕京大学外文系,与孙道临等一起组织燕京剧社,演出曹禺《雷雨》等名作。1940年退学至上海成为职业话剧及电影演员,参加了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王》等演出。1949年黄宗江加入人民解放军,成为文艺战士,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先后创作了《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黄宗江才华横溢,曾被聘为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

  传奇人生:17岁爱上一个女孩子

  黄宗江在中国同时代的文化人当中,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杂家。他读过大学,痴迷演剧,当过水兵,写过剧本、文章,还做过文化使者。现在许多人一提到黄宗江,都会将他和与之参与主创的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黄宗江的一生也总和浪漫的爱情难解难分。

  1935年,黄宗江考入了具有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同时也迈出了他浪漫人生的第一步。黄宗江不到17岁就爱上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长得特别像英格丽·褒曼。可是这个女孩子不会演戏,但黄宗江就觉得很好,于是两人就真谈情说爱了。后来,黄宗江听说这个女孩子闹自杀,不是为他,是为另一个比他年纪大的男人自杀。黄宗江受不了,于是分手。

  情路精彩:求爱信寄到南京

  1940年冬天,为情所困的黄宗江中断了燕京大学的学业,只身前往上海,投奔向往已久的进步剧团“上海剧艺社”,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出走。解放后追求阮若珊,黄宗江已离婚,成为自由人。他就给她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求爱信。这封信把阮若珊吓了一跳。因为她对黄宗江并不熟悉,可是黄宗江对她则做了大量研究。当时阮若珊已经是南京前线话剧团团长,准师级干部。与阮若珊的结合使黄宗江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归宿,黄宗江创作出了《海魂》和《农奴》等一大批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性情中人:讲真话心里始终平静

  黄宗江是一个讲真话的人,心里始终是平静的,他曾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关注热点,每天看报、看电视,还请人帮他看网上发生的新闻。他对当下京剧要申遗很是摇头。他说,“这是发什么疯呀,京剧不是昆曲,还有那么多人在,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南京整个城市都可以申遗了,因为南京这么有文化呀。这是一股风,不要乱抢遗产,该是你的就是”。记者曾问他对现在的电影、电视的看法。有人说电影要与戏剧离婚,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对此,他认为要复婚,再生几个杂种才好。“以前我们看不起电影,说没文化,现在又有人说,电视没文化,我看,电视的莎士比亚也还没有出现。”他强调说,艺术创作要雅俗共赏也要雅俗分享。

  被称为“好老头”的大哥黄宗江去了,如今黄家兄妹中,二弟黄宗淮上世纪80年代去世,三弟黄宗洛中风,四弟黄宗汉身体也不好,妹妹黄宗英则坐在上海华东医院的轮椅上。回望过去,黄宗江给南京留下了众多故事,也结缘了许多真心朋友。我省著名作家宋词先生,昨天是第一时间得到黄宗江逝世消息的人,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心情沉重地说,他托朋友发去两副挽联表示哀思。

  “因我们都喜爱京剧,他成为我最好的朋友,原本我今年要去北京为他90岁生日祝寿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昨天下午4点钟,记者第一时间得知黄宗江去世的消息,立即打电话给在南京的我省著名作家宋词先生,电话中,他的声音略显沙哑。

  宋词先生说,黄宗江住进医院就是眼前的事情,之前身体一直很好,“今年8月,他感到自己有点厌食,他的所在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他在北京301医院进行了体检,结果还查出肠道上有个息肉,于是建议他手术治疗。9月30日动完手术后,黄老就感到有痰难吐,后来引起肺部感染,最后肾脏衰竭,导致心脏衰竭。他于昨天下午创作了两副挽联,委托黄宗江创作《柳堡的故事》合作者,胡诗言的女儿代为敬献鲜花和挽联。昨天,宋词将挽联发来本报。一副上联是:为人为文道贯终生享誉海内海外一代真名士。下联为:重情重义交由满天下纵横艺苑文坛无人不识君(“由”非“友”——编者注)。另一副上联是:相交六十年知己已去,下联为:泪尽断肠时我生何堪。

  曾经:他走到哪里总是笑声一片

  回想起于黄宗江60多载的友谊,宋词历历在目。“他比我大11岁,今年是他虚90岁的生日。”何时与黄宗江结下友谊,宋词记得十分清楚。“我们是1949年认识的,1952年,我加入了南京文工团,他分配到当时的三野文工团,也就是南京前线文工团的前身。风风雨雨六十年,我们的友谊从未断过。

  宋词说,黄宗江老人的几个女儿要么出生在南京,要么在南京生活过。黄老与第一位夫人朱嘉琛就是在南京合演了鲁迅的《过客》。黄老最后一场与前线话剧团前团长阮若珊的恋爱也是在南京开始的。在宋词的记忆中,黄宗江是一位特别受人喜爱的老头,“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是笑声一片,非常诙谐,有趣。他很重友情,今年8月,他托南京《开卷》执行主编子聪先生给我带回一瓶茅台酒,我很感动”。子聪告诉记者,他8月去北京看望黄老,当时他还很健谈。

  2007年3月,黄宗江最后一次来南京,记者曾为宋词、子聪与黄老拍下了合影。宋词说,黄老随后笑着调侃道:“这是我在南京的告别演出。”

  本版撰文 蔡 震

  2007年来南京为本报题词

  2007年3月25日,阔别南京十多年后,80多岁高龄的黄宗江又一次乘飞机来到南京。记者听说他的到访,多方联系后方知黄老去游夫子庙了,还第一次乘船游览了外秦淮河,晚间回到凤凰台饭店,记者前往拜访。走进他的房间,正好看到黄老一边吃药,一边在看当天的《》。记者要帮他倒水,他说不要,我自己能行,你越帮越乱。

  等他吃完药,记者问他对《》的印象,黄老评价说,“有看头,信息量大,有自己的立场”。记者请他为读者题词,黄老说,让我好好想想,随即在房间里低着头踱起步子,最后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宗江源出扬子”,让我们看到了黄老的智慧与文采再一次闪烁。第二天,记者采写的报道见报,上百家网站给予了转载。

  那天,黄老告诉记者,他是带着三个女儿来南京的,他风趣地说,“女儿不同意我这样讲,应该讲是她们带我来的”。他透露说,三个女儿有两个是在南京上的小学,最小的出生在南京。“我已望九去了,此次来南京是喜今,是来‘访旧问新’,是追溯半个世纪的尘封记忆。”

  没想到那次会面,竟成了最后的惜别。前几日,记者还与南京的几位文化友人说起过他,如今,像黄家几兄妹这样在中国文艺史上的风云人物,健在的越来越少,一个个都将离我们而去。此时,应当抓住最后机会,为他们留下宝贵的记忆,为他们整理值得后人尊敬的经历。在无法挽留他们身体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唯一所能做到的事情。